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让传统非遗“活”起来?
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如何让传统非遗“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时势.传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现在就在做这方面的事业,个人理解如下几点最为重要:
1.一定要让非遗产品化。通过市场的方式让她有自造血能力,只有这样才有持续动能;
2.非遗产品再设计。多数非遗都比较传统,需要再设计,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审美,然后才能有希望;
3.运营营销方式现代化。做好了产品,要让更多人知道,并接受,购买,并持续服务。必须要釆取现代管理运营机制,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来做,不然很难做好!
以上三点纯个人体会,供参考。
我现在主要做大漆、草木染、陶瓷方面,欢迎在非遗传承方面多交流合作,一起努力,共同为非遗做点贡献!@头条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时势.传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目前有很多传统非遗越来越小众化,甚至在逐渐消失,有的已经失传了。要想让传统非遗“活”起来,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可行的方法。
一、将传统非遗与现代传媒技术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很好的加大对传统非遗的宣传。比如,我们可以多多拍摄一些传统非遗的视频,拍长视频记录艺术,拍段视频来宣传。现在很多年轻人多喜欢看视频,尤其是一些段视频,通过拍摄段视频上传到一些APP如抖音、快手、梨视频等,一定会引来观看,宣传多了,看的多了,自然就会有感兴趣的年轻人,有的便会想着进一步了解,这样便可促进传统非遗进入年轻一代人心中。
二、可以多多举办一些关于传统非遗的比赛等,这个需要当地政府或企业的支持。有当地政府或企业的支持,举办一些比赛,一定会引来人参赛,作进一步的了解,还会引来很多参观的人,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同时就进一步发展传统非遗也很有帮助。
三、推进传统非遗进校园。学生永远是祖国的希望,也是传统非遗的希望,传统非遗需要传承者,需要有人传下去。那么,推进传统非遗走进校园,甚至走上课堂,便是最好的一种方式,这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娱生活,更可以推进传统非遗的进一步保护,一举两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非遗”看起来只是一个概念,实际上它包罗万象,各个类型非遗的特性都不相同,传承方式也不一样。在你的问题的基础上,我把非遗分为以下几类:一、需要专门传承的非遗;二、需要全社会参与传承的非遗;三、需要特殊保护的非遗。
第一类,需要专门传承的非遗。这一类以手工艺、戏剧曲艺为代表,特点在于必须师徒传承,不拜师学艺,很多具体的窍门、关键的知识,你就学不会,同时每一门非遗都是一个巨大的知识系统,需要时间和精力系统学习,并且得经过长久的专业训练,才有可能学有所成。比如古琴、苏绣、紫砂等,最起码都需要学个三五年,那么这类非遗就需要专门传承。
第二类,需要全社会参与传承的非遗。这一类以口承遗产、民俗节庆为代表,一则民间传说、一种方言、一首民间歌曲,都是文化遗产,这类遗产的生命力正在于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化,会变得更丰富,比如民歌《茉莉花》,全国好多省份有很多版本,梁祝、花木兰等传说,在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故事,这些非遗如果由专人学习和传承,或者记录在书上,就失去了那种纷繁多彩的变化性,反而不利于传承;再比如春节,也是非遗,如果全国老百姓都不过春节了,只让个别人学习其中的流程,来传承,那这也就变成了死的文化,不符合非遗“活态传承”的要义。这类非遗只能通过大众共传承,而不可能设置具体的传承人。
第三类,需要特殊保护的非遗。当代社会非遗消失的速度很快,一个普通老人的去世,就有可能带走一种仅有这个老人一人还在传承的非遗项目,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赫哲族有一种用鱼皮制作衣服的技术,但由于生态环境变化,赫哲族人民多已经不从事打鱼活动了,没有了原材料的来源,也就不做鱼皮衣了,现在还在传承这门技艺的人只有少数几个人,为了防止这几个人之后再也没人传承,就需要录音录像、用文字资料记录。针对濒危的遗产,需要及时记录保存相关资料,这也可以算作是一种专门保护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目前有很多传统非遗越来越小众化,甚至在逐渐消失,有的已经失传了。要想让传统非遗“活”起来,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可行的方法。
上一篇:徐峥,吴京,沈腾都老了,谁将是未来中国电影的票房担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