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让传统非遗“活”起来?
文化遗产,文化,物质如何让传统非遗“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何让传统非遗“活”起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非遗,是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比如,国家级“非遗”后稷故里的稷山高台花鼓,曾进军北京奥运会,登上央视春晚。
多彩非遗,美好生活。非遗,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活力再现”。
新时代,如何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首先,得有“非遗让生活更美好”的新视野,更要有“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的激情和情怀。
众所周知,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记忆,而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一是,非遗里有中国精神。非遗所承载的活的中华精神,以独特创造和大气审美为表征,展现着自古以来国人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追求。二是,非遗传承中的智慧与美,在塑造民族性与展示文化自信上,讲述了一个又一个震撼人心的中国故事。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朴素的中国结、写意的木板年画、诙谐的布老虎等等,每一个中国非遗项目的背后,都有着与“和为贵”、“天人合一”、“尽善尽美”、“政通人和”等主题相关的中国故事与中国表达。作为沟通历史和未来的“文化超链接”,只有读懂非遗之美,才能成为传承文化之根。
让中国非遗活起来、传下去,“遗产”才能变成“财产”,“活态”才能迸发“活力”。
一是,非遗要原汁原味,保存原真性、本真性。二是,非遗不仅是世代传承,而且是不断被创造的,是各时代的传承人群在与历史、自然和周围环境的互动中进行的再创造。三是,非遗要保护,但不要冻结。四是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
把握好非遗的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扩大传承人群体系,把非遗更好地传承给子孙后代。
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须让持有者和从业者增长学识,拓宽眼界,提高技艺,对所持项目的文化内涵有更深的领悟,对自己手艺的价值和潜力有更强的自信,带动更多的人传承非遗,起到一个标杆、带动一片的效果。
其实,非遗仅仅有传承人群的传承显然不够的,要想方设法采取措施,让群众参与欣赏和关注,非遗就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不仅要对其历史价值、传统技艺予以坚守,同时,通过设计创新,把传统技艺和当下时尚相结合并被大众喜爱。这样,既有群众的需求,更有广泛的市场,让非遗真正的传承发展,能够活起来传下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个无关的话题,也许会有启发。
前几天听我老师说:她一个中医的朋友,让三年级的小孩休学回家,跟着自己学习中医。她朋友说,现在这个年龄阶段,正是中医打基础的好时机,让孩子休学三年在家自己带着学习中医,空余时间自学学校的书籍。当时在场有好几个家长,空气安静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要想让传统非遗“活”起来,需要多部门、多方面的协同努力与配合。
这里,我以甘肃省庆阳市的传统香包刺绣文化“驴敢当”为例:
甘肃庆阳的传统香包在继承中遇到发展瓶颈,因为造型呆板等原因,年轻人喜欢的并不多。手艺人为此对香包进行二次设计,尝试将香包古艺和时尚新需求进行对接。“驴敢当”的形象应世而出,刺绣香包造型夸张,灵动可爱,不仅赢得了市场,还走出国门,常年销往国外。
其成功之路,值得其他传统非遗学习借鉴:
(1)政府支持
当地挖掘、保护、复制了多种香包刺绣,辐射带动周边妇女,形成香包刺绣产业链,带来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
(2)坚持不懈的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香包要想在市场上“吃得开”,必须创新求变,才能避免人走技失,让古艺失传。抱着老观念、吃老本,再精湛的传统技艺,也有可能会式微,乃至被时光湮灭。
(3)离不开人才不断注入
实现古艺新传,人才是根本。让更多人关注并参与进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传承下去,不仅仅需要手艺人的坚守,更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同样离不开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故此,一个小香包的嬗变之路无疑给了后来者以启迪,期待非遗传承中能够出现更多的“驴敢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非遗的最重要部分就是后继无人,许多非遗项目缺少的是继承者,一方面要物色好继承者,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平台进行宣传,另一方面要切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题,对外开放。
上一篇:清吧装修如何呈现出多个空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