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胡虏无百年之运,为何清朝却独享300年江山?
清朝,汉族,满清胡虏无百年之运,为何清朝却独享300年江山?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367年,定鼎南京的朱元璋起25万大军北伐。虽然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但自古以南击北用兵者,鲜有成功的案例。为此朱元璋殚精竭虑,在军事征讨的同时,还发起了政治攻势,命宋濂起草《谕中原檄》,号召中原汉人起兵响应北伐大军。这篇檄文中有句话,叫做“胡虏无百年之运”。
如代入到当时具体的历史情境,此檄文中的“胡虏”虽云历代扰边之游牧民族,却实指蒙元,旨在为中原军民树立天道昭昭的使命感。如考较史实,则不乏失真处,如北魏立国170多年,辽国立国210年,金国立国120年,都是超过了百年国运的。不过这是一篇战斗檄文,不是史学专著,只需要达到激励作用就达到了目的。
如果分析来看,胡虏无百年国运的说法,也并非是毫无缘由。
中国人对于政治的最高理想,是讲究王道。帝道太过遥远,渺不可寻,王道却是可以实际操作的。何为王道?仁义所加,德化所在,仁德也。所以,中国人常说“恃道者昌,恃力者亡”。所谓恃力者,也有一个政治名词,叫做“霸道”,以力屈人,未使人心服。
中国人有这样的政治理念及文化自信,从先秦时代开始,就保持着对周边民族的文化优越感。由于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中华先民创造璀璨的文明,对周边各族形成了文明高地,使得他们都拼了命的要跟中原诸夏建立起一种联系,从而获得参与当时的“国际事务”的资格。
由于文明发展的悖论,使得文明社会越是发达,维持社会运转损耗的能量就越多,积累的矛盾也越多,因此形成党争、内斗等情形,严重影响了文明社会的组织效率,体现在军事上即看似有庞大的综合国力,发动战争的成本却过于高昂,所以文明社会倾向于维持和平的环境,用文化来同化异族。
在农业社会,社会生产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增长,可是和平环境下的人口数量的增加却是指数上升的。人地矛盾、贫富矛盾等造成农业王朝陷入到社会危机,从而给予了异族以军事征服力量参与中原政治的机会。不管是五胡十六国还是五代十国,又或者金国横扫辽国、北宋,还是蒙元攻灭南宋,都是在王朝内部出现了纷争,才给了异族可乘之机。
可是这些野蛮民族虽然能够凭借军事力量短暂进入中原,可是其落后的文化显然不能适应中原发达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他们必须面临两难选择:要么彻底摧毁中原文化,全面实行异族体制;要么在汉地实行汉法。汉人以文化立国,历久而弥新,异族的人数太少,相对于百倍、千倍于他们民族人口数量的汉人,如要彻底摧毁中原文化,势必要引发大规模的反抗,风险系数太高;如以汉法统御汉地,则在文化上又将不免于被同化。
五胡十六国时期,很多异族旋兴旋灭,他们作为一个部落联合体,在面对汉民族这样的“民族共同体”体时,缺少文化自信。他们从来只是表述种类,却不是民族。在冉闵屠胡之后,北魏兴起,逐渐放弃了以往胡族“霸道”的做法,开始主动融入汉民族,希望能避免身死而族灭的惨烈后果。可是,孝文帝改革,不到半个世纪的功夫,让南朝胆战心惊的北魏帝国就灰飞烟灭了。当然,鲜卑民族也实现了他们的愿望,由于融入了汉民族而保全了他们的民族血脉。
如果这些异族政权不采用汉法,随着他们人口的增长,以及财富分配问题的加剧,必然也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矛盾。异族政权却没有汉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核作为凝聚的核心,很容易少数民族出现军事力量衰弱的情况,很多少数民族政权往往到第三代时就会爆发大面积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从而削弱其统治基础。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必然激化和引诱汉民族的反攻倒算,异族政权往往身死而族灭。
自北魏以后的异族政权也开始出现一个显著的变化,他们开始与汉民族等量齐观,逐渐具有了民族文化自信。尤其是大金国在短时间横扫辽国和北宋,称霸东亚大陆,使得大金国对自身的武力自信膨胀到极点。金国皇帝动辄称“我大金”,“我大女真”等等,明显反映了金国和辽国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面,这对于宋朝的汉民族统御边疆地区的压力可想而知。
蒙元崛起。蒙古族凭借着亘古未有的征服,伟业对各个文明地区都有着超然于物外的优越感。蒙古人拒绝汉化,虽然在中亚地区的蒙古人有一部分皈依了伊斯兰教,但是在漠北地区有更多的蒙古人拒绝被异族同化,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达到了盲目的程度。所以在蒙古人的建立的元朝持续的89年中,蒙古人的汉化实际上是微乎其微的。他们与中原汉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类似于缴纳赋税的财政关系。民族之间的融合,从始至终没有进展顺利。
如蒙古人特别信任本族人,即使后来开了科举,能够位列中枢的高官显耀,也大多都是蒙古人。一些蒙古少年,目不识丁却能够身居高位,而汉人皓首穷经,孜孜黄卷,也不能够谋得一官半职。
元朝虽然失于宽纵,对士大夫阶层要求不多,但是并没有很好的融合士大夫阶层,统治根基并不牢固,完全凭借着自身的军事实力。当汉民族的军事实力超过蒙古骑兵的军事实力的时候,元朝的统治也就行将崩溃了。
因为有元朝统治的经验教训,清王朝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借鉴了其利弊得失,他们实行的民族高压政策,如剃发易服等与元朝实行的四等人制,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满族人在其武功鼎盛时期,通过剃发异服政策,甄别筛选绞杀了汉民族中异见分子。这对清王朝的一家一姓的政权来说,是具有着重要的奠基意义。满清入关时前后的恐怖大屠杀完成的政治梳理的,可谓是阴差阳错,在不经意之间,构成了政权统治稳固的根基,使得满清王朝逃脱了胡虏无百年国运的历史规律。
在此之后,满清王朝几乎全盘继承了明王朝的统治政策。他们大力拉拢汉族士大夫,如崇儒兴学办科举,大量的扩大了满清王朝统治基础。由于成功地镇压了汉民族的反抗,使得满清王朝有着从容的态度去选择汉民族文化中对其统治有助益的部分,选择性地吸收了汉民族文化。这使得清王朝成了一个有着汉民族文化外衣的殖民性质的政权,使其统治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被汉人士大夫认为是道统和正统都集中在一起的王朝,成为几千年来的封建王朝的集大成者。
满清王朝通过合理的政治制度的设计,使得满清王朝延迟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内讧造成的军事实力的下滑。在阶级矛盾加剧之后,由于满清王朝的正统性已经深入人心,使得满清王朝又因为其统治的合法性构成了其统治的根基,连中华民国都要号称继承了满清帝国的法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高位下拉和划船练背的时候,在离心收缩的时候需要把肩膀送出去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