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算无遗策,真实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刘备,蜀汉,蜀国《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算无遗策,真实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诸葛亮的经历、事迹。晋朝陈寿在《三国志》中表述的很全面了,《三国志》中只有为王者才单独立传,而陈寿却单独给诸葛亮也立了传。多读此篇,会发现陈寿是深怀敬慕之情而著与文字的。文后陈寿还怕当朝非议他,誉词太多于曾是敌国的人物,而深表惶恐。
陈寿还收集了诸葛亮的一些文献、政令文件希望被借鉴于当朝。陈寿的父亲就在诸葛亮手下当过官。能够用文字记载诸葛亮的事迹,让诸葛亮的贤良形象广为流传后世,非陈寿首功莫属。有人置疑陈寿的笔力,拿陈寿撰写史志的一点儿缺点说事,以偏概全,偏颇指责,不可取。或许在记载另外他人不重要的环节上,陈寿有曲漏之笔,在诸葛亮传上,陈寿绝对是中肯,佩服之意溢于文外。
如果说,刘备夺得一分天下,是诸葛亮的才略尽力占其因。那么,陈寿单独给诸葛亮立传,只能说是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在散发。后世的帝王对诸葛亮大加推崇、宣颂,私心上是有想让下臣学习效仿的角度,但也不排除帝王也会有对忠胆、大贤的一种敬重之意。
诸葛亮一生为人端正廉明,尽忠主上,尽心岗位,治政与军事都高于常人,放到现在,也是大企业公司愿意高薪聘用的大才。德才兼备,这一点上是毋庸置疑的,再加上历史长河中,民间对于诸葛亮的正能的广为流传,相信但凡就算有什么置疑,也是蚂蚁撼树。质疑者自会多少会被带上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嫌疑。
两千年后的今天,社会发展迅猛,进入科技化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于事与理的认知,对于人性逻辑展开的思维,更加广深全面。对于一些史事,评论观点也呈现多样化,创新化。于是,对于古代的一些人和事,产生了新观念、新置疑,甚至否定论。这是社会的进步,无可非议。但我们还是要有个良性认知和负能认知的区分对待。
比如有人置疑诸葛亮数次伐魏,是穷兵黩武,有人甚至提出诸葛亮是阻碍国家统一的罪人。这就属于负能认知,不易评论扩大化,使人们原本的是非观产生突兀的混淆。
而仅就诸葛亮到底军事谋略神不神?治政理念强不强?展开一些新的观点的评论交流,开益创智,把民间神话的诸葛亮多还原一下人性的东西,到还未尝不可。
陈寿在写诸葛亮时,就提到过,诸葛亮在治理政务方面要强于他的军略能力。一方面赞扬他的行军调度施策细节方面,一方面也品论了诸葛亮战略大局观方面也有欠缺。
后人也有提过,司马懿拒不出兵,死守死耗北伐的蜀军时,诸葛亮进也无策,退又不退,不合乎古代真会打仗的一些将帅能进则进、知难则退的道理。
总而言之,当下人们脑洞多开,评论自由,希望否定抹杀诸葛亮贤明的一些置疑,不要多有出现,人们也不要人云亦云。古代上层、闻人都认可的人物,难道你比他们还高明吗?
若是理性的分析诸葛亮性格脉络,把他存于民间的一些过于神话的观点,往人性化的诸葛亮身上拉一拉,到是研究历史和喜欢历史的人们应该可以多多交流探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是一名正人君子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寥寥数语,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早年的生活状态。布衣,没有担任官职,诸葛亮虽然没有官职,但他的叔叔诸葛玄是在荆州做官的,诸葛亮是他叔叔抚养长大的,所以家境也不会差。因此“躬耕于南阳”,不是说他真的在南阳当农民,而是在南阳过着一种耕读的生活。这时候他也没闲着,经常和荆州名士水镜先生等人交流学问,共同探讨天下大事。所谓“不求闻达于诸侯”,是因为诸葛亮胸怀大志,常以管仲、乐毅自居,不愿意躬身效力于某个州牧刺史,“非淡泊勿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是在等待时机,遇到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平定天下。这样一个胸怀大志的诸葛亮,对个人的修养和品德操守自然是要求很高的。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督办粮草,由于天气恶劣,造成时日延误,以至于诸葛亮不得不撤军回朝,导致北伐失败。李严害怕受到责罚,恶人先告状,在皇帝面前诋毁诸葛亮的北伐行为,等诸葛亮回朝以后,两人当众对质,事情真相大白。诸葛亮并没有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报复李严,而是依法将他废为庶人。后来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李严听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大哭,说再也不会有人起用自己了,不久后就郁郁而终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确是正人君子,执法公正,连政敌都信任他,认为自己只要表现好,还有回到朝堂的机会。从另一个侧面,刘备入川,带庞统而不带诸葛亮,不是诸葛亮不如庞统,而是入川要做一些“脏活累活”,刘备知人善任,深知这些事交给诸葛亮做不合适。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
刘备自打起兵以来,因为实力有限,屡受挫折,先后依附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势力最大的时候做过徐州牧,没做多久,袁术攻打徐州,刘备亲自前去应敌,袁术与投奔刘备的吕布合谋,让吕布趁徐州空虚,袭取了徐州,刘备只好投奔曹操,后来官渡之战的时候,刘备在徐州杀死曹操心腹车胄,降而复叛,曹操又亲率大兵击败刘备,刘备不得已投奔了袁绍,在袁绍处遭受猜忌,又不得已辗转投奔荆州刘表。刘备这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刚得势,不久就要栽跟头,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战略规划。而刘备到荆州后,通过徐庶和水镜先生的强烈推荐,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与刘备一番隆中对策,为刘备提供了详细的战略规划,使刘备茅塞顿开,当即拜诸葛亮为军师。用刘备自己的话说就是,得诸葛亮,如鱼得水,可见他对诸葛亮的重视程度,也足见诸葛亮的战略分析能力,正是刘备长期欠缺并极度渴望的能力。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是刘备的托孤重臣之一,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君之才,十倍于曹丕”,诸葛亮也确实不负所托。蜀汉集团是外来军事集团控制当地,是一个军政府。有跟随刘备入川的荆州集团,跟随刘焉入川的东州集团,还有当地的士族益州集团。各方势力相互角力,情势极其复杂,刘备死后,诸葛亮就成了荆州集团当之无愧的领袖。夷陵之败非同小可,不只是军事上的失败,还有政治上的影响。当你的事业顺风顺水,高歌猛进的时候,走到哪里都是鲜花和掌声,一旦受挫,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夷陵之败蜀汉集团主力受损,元气大伤,诸葛亮接手的实际上是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烂摊子,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反对势力跃跃欲试。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下,诸葛亮迅速采取得当措施,稳定住了局面,还在短短几年之内积蓄力量,使蜀国有了北伐曹魏的能力。在军事上,诸葛亮虽然不善奇谋,但善于治军,军纪严明,令行禁止。这样的军队如臂使指,善于使用各种阵法,山川河流,草木树林皆可为兵。这也能解释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袭计策,不是他嫉妒魏延,怕魏延建立不世奇功,且不说魏延能否成功,而是蜀汉军队的打法,分兵会削弱他们的战斗力。五次北伐,给曹魏带来沉重打击,司马懿也只能依赖曹魏强大的国力,用坚壁清野的战术,逼退诸葛亮,不敢正面交锋,足见诸葛亮军事水平高超。
上一篇:关于最近一部由于谦主演的《老师,好》,你认为这部电影会有什么反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