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国末期,晋为何要先灭亡易守难攻的蜀国?先举大军灭掉吴国再慢慢拖死蜀国不更好吗?
司马,魏国,蜀汉三国末期,晋为何要先灭亡易守难攻的蜀国?先举大军灭掉吴国再慢慢拖死蜀国不更好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三国末期,晋为何要先灭亡易守难攻的蜀国?先举大军灭掉吴国再慢慢拖死蜀国不更好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决定的,对于司马昭来说,蜀、吴两国都是比较难攻打的,相对来主,蜀国更容易,容易不是指蜀汉弱小,而是指一系列的形势对司马昭的决策有利。
司马昭自从258年平定淮南三叛的文钦与诸葛诞的叛乱后,司马昭主导的魏国一直没有大的战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是司马昭肯定是准备纂位的。
于是司马昭加紧了纂位的进程,从司马昭的动作来看,他是想先解决内部纂位问题,再发动对外战争的。司马昭有意无意的逼迫魏帝曹髦加封自已为晋公、加九锡、建晋公,并在258年5月和260年4月两次推辞,要知道禅让都要让三次,才能显示出仁德,现在才两次,还有一次就能接收了。
但这个时候,魏帝曹髦坐不住了,曹髦不是刘协,没有刘协的冷静, 曹髦害怕这样下去,就是走汉献帝的老路了,因此召集百官废黜司马昭,结果事没做成,还把自已的性命搭进去了,魏帝曹髦率领一帮文武大臣和太监进攻司马昭,被成济杀害。
皇帝被杀,一下子打乱司马昭整个纂位的步伐,司马昭改立燕王曹宇的儿子曹璜为皇帝,并诛杀成济三族,但司马昭此举,仍然无法堵住天下人的议论,就连陈泰(陈群的儿子)也对司马昭的做法表示不满,为了转移视线,司马昭想以外部战争来掩盖内部矛盾,于是对外战争就被提上日程。
是伐蜀好呢,还是伐吴好?
司马昭与群臣经过多次讨论,司马昭主张先伐蜀,群臣大多都不支持,唯有钟会支持司马昭,因为司马昭是决策人,所以司马昭在钟会的支持和谋划下,最终定下了伐蜀的计划。
司马昭可以说算是魏国的实际领导人,考虑问题和邓艾等军事将领考虑问题是不一样的,邓艾等人认为伐蜀时机不成熟,主要是出于军事原因考虑的,但司马昭却是出于政治原因考虑伐蜀的,从当的情况来看,司马昭伐蜀有以下原因:
1、蜀汉的姜维屡屡扰边,攻打魏国,前后多达11次之多,而且很多次是乘魏国内乱之际和吴国出兵之际攻打的,姜维的扰边行为对魏国构成了威胁,而与之相对应的吴国,却很少或几乎没有主动进攻魏国的。
先攻打蜀汉,可以说是对姜维扰边行动的回应。
2、魏国得到情报,当时的蜀汉大将军姜维不在汉中,而在沓中,沓中是现在的甘肃省舟曲县西部,离汉中有近七百里路,如果魏国乘此机会伐吴,姜维很可能来不及回救汉中,那样会对司马昭有利。
先攻打蜀汉,可以说是对伐蜀时机的把握,蜀汉军事统帅不在汉中,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3、如果要攻打吴国,就必须要跨过长江,那样的话,魏国就得造很多船,和训练水军,疏通航道,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和训练,比攻打蜀汉要难的多,况且魏国军队不善于水军,这都增加了攻吴的难度。而蜀汉虽然难,怎么说也是陆路,对于北方人来说,宁愿走难走的陆路,也不愿走水路,打水仗。
4、司马昭是攻蜀,不是灭蜀,这次伐蜀,司马昭本人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司马昭更多的是想取得政治上的好处,一是掩盖杀君的罪恶,二是为自已捞取功劳换取政治利益,有了功劳就能更近一步纂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首先纠正一点,灭亡蜀汉的是曹魏政权而不是晋朝!哪怕当时司马氏已经掌控了曹魏朝政,但毕竟还是以曹魏为正统。
然后我们再来分析以司马昭为代表的曹魏权臣为何要先灭亡蜀国而不是吴国?
其实仔细通读了史料《三国志》,甚至是通读了根据史料七真三假编辑的小说《三国演义》后,基本上都能得出为何先要攻击、灭亡蜀国:柿子要捡软的捏!以史为鉴跟大家分析一下当时的魏蜀吴三国局势,大家可以看看对不对。
一、司马昭的野望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后虽然没多久就病死了,但司马一族已经垄断了曹魏军政大权,司马氏明面上的接班人就是司马懿长子司马师。
但是司马师在平定叛乱的时候受到惊吓,半路上就死了。曹髦听见后,马上命令司马昭镇守武昌,要求尚书傅嘏率六军回京;要是司马昭真的这么做了,曹髦极有可能改变自己成为傀儡的局面。
可惜司马昭自己亲自帅军回京,大军在手,司马昭很快稳定了局势,曹髦也再次成为傀儡。曹髦不甘心之下,喊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绝命语,打算拼死一搏,结果被司马昭部下所杀。
虽然司马昭赶紧另立曹奂为帝,证明自己没有称帝野心,但是天下悠悠众口是堵不住的。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昭打算用一项巨大的对外战争来压下去杂音。
当时曹魏的敌人无外乎蜀汉和东吴!东吴因为诸葛诞的叛乱,双方刚刚交过手,看得出来东吴不但有长江天险,政局也还算稳定,不是一个好对付的。而蜀汉呢?诸葛亮死后蜀汉就没有啥名将,只有一个姜维还收到黄皓、费祎等内部官员的掣肘,怎么看都是一个软柿子。于是对蜀汉的战争就提上了日程。
二、蜀汉的忧虑
诸葛亮在隆中茅庐对话刘备的时候就提出了著名的战略规划《隆中对》,要求刘备占据益州、汉中,自己守住荆州,因为曹操势不可挡,所以先居于守势。等到曹操去世或者曹氏集团出现昏招的时候,益州、荆州两路一齐北伐,就可以定鼎中原了。
这个战略规划很清晰,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凤雏的死让诸葛亮离开荆州前往益州辅佐刘备;这也让荆州关羽逐渐坐大,最后在颠覆时刻被东吴偷袭,丢失了荆州,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断去一臂。所以诸葛亮知道益州一州之地无法同占据整个北方的曹魏和占据整个江南的东吴相比,只能殚精竭虑的用最少的粮食养活最大数量的百姓和士兵。并且不断的通过北伐试探曹魏的弱点及提升蜀汉的士气。
但是自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蜀汉再没有一个有如此战略眼光的丞相,蜀汉政权基本上都是自以为有崇山峻岭阻隔,万事大吉,虽然有一个姜维打算继承诸葛亮遗志,可惜内部全都是掣肘之人,根本无法集全部力量进行战略进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