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老子如何理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宇宙无形,大道无声。也引申为事物超出认知范围就难以感受得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到极致就没有办法形容了,是难以表述的。
宇宙是无穷的,以任何有形、有状的东西来形容、比喻它都是不合适的:就好比把大象比作一根柱子、一堵墙一样。
大象毕竟是有形之物,视力正常的人可以一眼观尽、一览无遗。但是对于盲人而言想要了解活生生的大象的全貌则是非常之困难的。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想要全面而又深刻地去了解那无限无形、无穷无尽、亘古不变的“道”——其难度丝毫不亚于“盲人摸象”。
大到极致如此,小到极致也是如此——人们常常把一个人的身体比作是一个小的宇宙。
大、小是相对的,是针对于有形之物而言的,是人们认识、阐释世界万物不得不借助的手段;对于“惟恍惟惚”的“道”而言,大、小之譬也许就失去其意义和价值了——就好比以升、斗、釜、钟来描述沧海一样。
“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到了极致,都一样、都是“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宇宙大自然的语言才是我们获得幸福快乐的希望之声 ,宇宙无影无形,无始无终 ,让我们无法形容。只有通过语言信息的联系和统一,让我们看出它们的本质和原型。比如宇宙。用影像和图画无法确定它的具体形象和位置。用语言我们就可以对它做个全面系统的思想认识和理论解释,让理论能够充分的反映出它的问题和实质,表达它的结构本质。比如宇宙,什么是宇宙?宇宙是由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联系统一起来的系统整体、网络体系和万物联络的智能机器,也就是上帝,上帝是唯一能够操纵这一体系,掌控这一智能机器与进行工程建筑和设计的智能机器,智慧生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此问有缺,在此加另两“大”即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合称“圣真四身”,一并释述,才是完整。希读者不嫌繁多:
人,虽可称为”四大”之一,然而确能达到”大”之真境者(即真平常者)实属极少,故其被世众尊为圣王真人。一切存在皆有其存在形式(即便是无形之存),做为圣真之人也不例外。细读经文相关章节,尤其是第41、45、58几章,不难看出,老子将达真得道者有意无意地分为四种形式示现于世间__当然,如果将隐世也当成一种示现形式的话。这四种存世形式分别是: 大方、大器、大音、大象。下面一一略释之___
圣真四身 其一,大方。
老子之”大方无隅”(见41章,对应其上文之”上德若谷”),言隐世之真人。其身心无所系,悠然世内外;其 身与地契心与天合,处处无家处处家,时时无心时时心。此类人杰,不食人间烟火却也常出入于人间___其或出于无奈而露峥嵘,其或出于慈爱而显神通。其因其身心合和于天地,故其将自身的生死存亡也顺依于天地,自觉自然真真正正地做到了天人合一。
圣真四身之二,大器
老子之”大器免成”(见41章,对应其上文之”广德若不足”),是言已显世于圣功广德而自无以为能者。老子原始行文实非言”大器晚成”__因”免”指主观心,”晚”指客观时限;而”大器晚成”一说多为俗者臆篡之辞,随为后人习受为是然其意与老子所示已有大别。”大器”者,大成天成之器,其德同天而心无所属故言其曰”广德不足”、其施大巧之利而不住于功故言其曰”大巧若拙(45章)。故能称”大器”者,其有无作而成之德、具无心而成之业,合乎天地顺乎道义,其内核为功德而非功夫,故言其为”大器免成”而非”大器晚成”是也。
圣真四身其三,大音。
老子之”大音希声”(见41章,其对应上文之”大白若辱”),是言显于世行不言之教而具圣名之人。”希声”者即”希言”,老子又言其为”自然”(第23章),”自然”者”同于道”
而”同于道者”有”足信”(同上章),故”大音者之言是足信之言、是直真之言、是正知之言、是富有之言,故其所说是有真话要说是不说而说是无心之说无辩之辫,而非常人是存心而说是想说而说。
圣真四身之四__大象
老子之言”大象无形”(见41章,其对应上文之”建德若偷,质真若渝”)是指行存于世其身同俗而心无住之圣者。其在世间,能雄成而不立其功、能大业而显示其小,自爱而不自贵、出淤泥而不染(见58章之”廉而不秽”),故言之曰”建德若偷质真若渝”。老子70章所言”圣人被褐怀玉”正是说的这类圣者。此类人与我们俗众最近也可谓最”接地气”,故老子在第35章对此类圣者的心行做派有专述(当然,其中夹带着俗圣对比)___”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老子是说: ”大象”之圣者往来生存于世俗之中,因其具心平气和之德内明真知之道,故能”往而不害”。而世俗之众总是为物利名位所宥(即”乐与饵”)使其固步自封而远离大道故不得自由,实为人生之憾。圣者之作派与俗众之差别在于,其出入不为”五味”爽其口、不为”五色”盲其目、不为”五音”
乱其耳……总之,是其饮食躬行不住于心的缘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