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会说“文人相轻”?
文人相轻,文人,自己的为什么会说“文人相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文人相轻,大概不外乎以下原因:
1、目光狭隘。觉得自己水平比别人高。事实上呢?人各有所长,你拿人之短较你所长,或者拿别人一点点的瑕疵抓住不放,看不到别人的闪光处,怎么能不“轻”呢!
2、嫉妒心理。别人明明超过自己,却见不得别人好,是典型的小肚鸡肠、阴晦心理的表现。
3、眼光挑剔。概凡文人,读的书多,眼界宽一点,眼光偶尔也会毒一点。所以在文人眼中,即使是同样的文人,也易于“丑相百出”,这会引人轻视。
4、自负所致。文人多清高。往往自期很高,经常看到一些文人自比周公诸葛......一切贤良,以为自己独高、独醒。以至于胸中无物、眼中无人。其实真正的饱学多才嘉德之人岂会轻傲于人、轻视于人!君不闻“大智若愚”!
5、自卑心理。如果说前几种都是修养有限所致,那么自卑则会导致有意识地“轻”人,好以次来掩盖自己智识、德能的缺失。这是典型的啊Q精神胜利法。
6、敌对心理。若是二者共处一个名利圈子,敌对心理此时发作,便会排斥,或会故以轻视贬损他人。
归结起来便是:一,个人品德修养不够;二、识人、察人角度与方法不对;三、智识有限;四、生活层面的人际交往中二者关系的不协调、矛盾、私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什么会出现'文人相轻'的现象?
我觉得出现文人相轻的现象有两个主要原因。1、用现代词叫竞争所至。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很兴旺,尤其秦、汉以后随着文化的发展,文人相对更多,但国家统一了,朝庭容纳不了太多的文人,需要筛选。这样就有很多文人面临下朝或失业。为了占据这一席之地,他们不得不尽力发挥,宣传自己的才能和见解。与其它文人以争高低,这种现象慢慢的形成了一种风气。2、这种风气慢慢的培养出文人的傲气。古代多以文采视人,文采越好职位越高。所以文人多以高傲自大自居,瞧不起别人,总觉得自已的文采好,学文高。其不知一样文章有多种文体。总认为自己写的好,拿自已仇长处比别人的短处。正像古人所说:\"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那么\"文人相轻\"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呢?本人认为是中性词。有褒有贬。说到褒,我前面已提到过\"竞争\"。竞争是好事。拿现在说一件事情,大家持观点各一进行辩论,总归要有结论的。所以有褒的含义。反过来又有高傲自大的意思,那就成了贬义了。纯属个人拙见,万望凉解。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文人相輕
文人,老人的說法是,識文斷字,會寫寫畫畫的人。也是這一類人的統稱。為什麼這些統稱為文人的一類人,會出現相互輕視不尊重對方狀況呢?
其實原因並不複雜。無法量化的東西很難區分出好壞。存在可爭論的空間。而這些恰是各執一詞自說自話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輕並非百無一利。真正的大家會在相輕的過程中發現更有價值的東西。正所謂理越辯越明,此之謂也。
但無論歷史還是現實,相輕易於跑偏,背離初衷。易成為打擊對方的利器。如此極不可取。
理性的相輕是,取長補短,相互促進。
因為越是文化大繁榮時,對抗越激烈,成果越有利于發展。從大局和長遠計,需要理性的文人相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万法由心生,万法由心灭,对于这个题目还是要从心上找根源。
\"文人相轻\"会从以下几点导致:
1:自我的执着心,偏执心。
世上一切,什么最大,自己最大,自己的知见最大,自己的心最大。
2:出将入相的功名心。
《警世通言》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论语.子张》中,\"学而优则仕\",被心胸狭隘又私心重的人曲解和执行,产生了要做到人上人的不平心,故而强烈的功名心导致出的不平心,能不轻视他人吗?
3:投机取巧,见风使舵的势利心;自负自恋的贡高心与自卑自愧的谗屈心;不输他人的攀比心与争强好胜的对立心,都是产生文人相轻的源因。
4:个人修养的放松。
因为文人的习性和特质大多集中在头脑和眼光上,所以,文人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而不易看到自己的不足!故而,文绉绉的酸气会产生很多问题。
比如?格局、境界狭窄,看不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心胸狭隘,容不了别人,比如《水浒》传中的第一任头领王伦。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错误观念,也会产生出思想等级差别的心理清高。比如:大学教授就可能产生比中学教师优越的感觉,中学教师又比小学幼稚园优越的感觉,公办学校又比私办学校优越的感觉,城市学校又比乡村学校优越的差别心态,就好似电影刘三姐中,三位莫老爷请来的对歌秀才,就是典型看不起他人的傲慢心。
总之,文人相轻的种种情况,都是因个人自己的修为沒有达到圣人无我无为的境界,出现同道中人观点、意见不和时,又不能像武士一样来个兵戈相见,故而用\"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文斗方式对立,所产生的排斥异己现像。当然,不是所有文人都有这些现象,大多数的文人还是能比较好地把握住自己的尺度和心态,做有气节的君子,因为文人都读过书,知道与人为善和得饶人处且饶人的重要,也懂得山不转水转的时运变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