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会说“文人相轻”?
文人相轻,文人,自己的为什么会说“文人相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文人相轻是存在的,但大家对此是有一部分误解的。自古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鼓励各家有不同的观点,而从事文学艺术领域的人一般比较执着,对于不认同的观点很难以苟全。所以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互相看不起的印象。 不像商人和气生财,为了经济利益可以互相妥协。
也不像演员,能够伪装自己。而且真正的文人大家之间其实是惺惺相惜,求同存异的。若果非要说文人相轻,那么自古以来武将之间互相不服气又该如何解释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得不承认,自古文人相轻的陋习通病是一个顽疾固症,一直伴随着文化的沿袭而相生相伴。
之所以出现这种文人相轻的文化现象,这和文人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也是一直没有办法修正的,弥补的,改善的,任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所有也就只能尽量减少这种无谓的相轻状态,以期达到一种可控的平衡与缓解。
其实也不止是在文学界或文化圈子内,各行各业都有这种现象,不过是文学界的敏感度更高,更容易被放大,自然也就更容易被引起注意和扩展,加上文人自我的不断翻炒求解、求新、求关注、求加分,自然就被本来已此起彼伏的怪像所迷惑,所鼓噪,所动摇,所涉猎。
这就牵扯到了文人本身的自我认知问题。原因也无非以下几点:
一是凡可称之为文化人的,大都自视甚高,自我感觉很好,自持有一定的才华和资本,就有些恃才傲物,所谓的目空一切眼中无人,说的就是这个现象。而且这个现象已经很普遍的存在于文化圈子之内,由无意识或下意识的不由自主逐渐过渡到必然,成为了理所当然的实际存在。
二是个人的心胸不够阔大,没有容纳百川的海量,却有着排斥、贬低的通病,加上自我认知的无限膨胀,就很容易滋生这种颐指气使、舍我其谁的劣根。一个人的襟怀决定了一个人的境界,所谓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是由于个人的眼界和视野来决定的恶露。如果襟怀坦荡兼怀天下,就很容易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反之,则甚嚣尘上。
三是也是个人的文学、文化观点差异决定的。一个人无论他的水平有多高,或者有多低,这都不是主要的歧视症候。重要的是他个人所持的立场和观点,也就是他个人的选择战队,带有极为主观的主观故意或者说叫作主观设定,无论对方怎么表现,都和他自己的立场不在同一条线上,甚至背道而驰,那就是无论对方精彩也好,无彩也罢,都会遭致一顿敌视,猛批,这是立场决定的,带有明显的阶级或阶层属性。
四是为文本来没有可法的一定之规,都是切合当时的境况的有感而发,或者叫内心独白。只要是如期表述了自我的各色感受,那就是一种真实的文化体验。但这种文化体验又是很个体的,很独特的,不可兼容的,自然就无法避免和他人的体验产生碰撞甚至敌对,那就自然会招致这种相互轻视、乃至无视到蔑视的急遽转化蜕变。
五是自我本身没什么正确的或者是确立的主张和观点,总是喜好风搅雪,看热闹不怕事大,就是希图把水搅浑,把仇做大,以期自我能够逾越他人而成功上位,这才是最可怕的,也是最不可宽恕的。这分明是其心险恶,其行歹毒,和文质特色无关,而是和他的人品有关。或者更直白一些说法,就是他的为非作歹,才导致了这种人文悲剧。
这也是万千文化人士最不能容忍的,也是需要我们时刻警惕和摈弃的。
但愿我们都生存在和谐的,而不是勾心斗角的繁荣文化圈中,利用一己之见给文化百花园带来具有明显自我特色的不一样的特色感悟。
祝福文化圈,祈祷文学界
图片来自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文人相轻确实为古今通病,这也是人与人之间不公平不道德的表现,人站在山峯上,总觉个人比山都高,还是在评人之前先衡量一下自已为好,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公平结论,愚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文人相轻确实为古今通病,这也是人与人之间不公平不道德的表现,人站在山峯上,总觉个人比山都高,还是在评人之前先衡量一下自已为好,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公平结论,愚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传统文化。《史记》有,孔子问礼老子,孔子回来对学生曰,见了老子如见龙。可表面客气,背后却互相攻击,“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绌,即互相贬低:文人相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