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如何解释,给我们什么启示?
万物,就会,为本《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如何解释,给我们什么启示?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侯王要是失去了尊贵和权力,恐怕国家要倾覆了。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
根据这个道理,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他这样做就实现了以贱为本吗?不是的!
如果前呼后拥的乘车前往民间,不如没有车。因此不要总像华贵的碧玉一样把自己装扮,不如像石头那样坚硬而实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这是个在古人看来相当高深的命题。天地清和,生民安宁,统治者不忧惧。如何进入这种状态?不是平常的祭祀、斋戒所能奏效的。现代科学证明,太阳系在宇宙中的方位是不断变化的,某一时段,气候宜人,再一时段则相反。在同一时段,比方一年间,从寒冷到清和到酷热,再到凉爽直到严寒,略无停息。生命不断演化。从人本位出发,势必是值得恐惧的。这里就有了天人之际,天人合一。有没有一种办法来回避矛盾呢?答曰没有。只有防矛以盾,破盾以矛。简单到一身一日,热则减衣,冷则添衣。渴而饮,憋而泄。说到底,这是个哲学,并且是真哲学。如果想用朮数来预测,用祭献来应对,无疑是荒唐的。最明显的征候是二十四节气以及农业活动,在消长中平衡,此一思想肇造了易经八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本章主要说明万事万物都要尊道而贵德,一就是道,天地谷万物候王都要遵循道才会安宁,如果不遵循道将天地不安,万物不生。“昔之得一者,天一以清,地得一以灵,人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灵将恐发,人无以宁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到这里结束主要说明要尊道。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这后面半段就是讲要贵德,有德之人从来就不高贵,真正有德之人是很卑下的,让人看不出他很高贵,就像普通人一样没啥特别的。
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外表要像石头一样朴素,内在要像美玉一样高贵无暇,位置越高越要懂得卑下谦恭,不要处处表现得自己很有德,很高贵,要时刻隐藏自己的高贵和德性,融入普通人中,这才是真正的大圣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者,天赐之原初,天赋之本始。天未以自我意志改变原初本始,故才会一直清……
若天以自我意志来改变自己,后果很严重……
这个“改变自我”,就是“治自我”——“致之自我”也。治,即有为也。
所以,想要自己“高贵”吗?就保持低薄谦下。古代帝王,哪个不是以“孤家”,“寡人”,“不毂(不圆有缺)”而自称呢?
以“无为”而作为,以“无目的地”而行走。以他人心愿爱他人。以他人意志与之交往。以“不富贵”而努力,以“不荣华”而奋斗,以“不成功”而拼搏——以利他利社会为目标而“无为的”奋斗努力拼搏!
当然,老子所说以上照如些而做的人,不是所有人。而是指“治世者”——普通百姓不必如此,仍按以前所做——除非今后你想成为一个“治世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一章,前半部分是讲“道”的作用,后半部分则是老师对侯王的告诫。
要读懂这章,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古代思想中物我不分的背景。现在因为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我们都知道天地等物其实是没有意识的,也不存在自我认识的问题。但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古代,古人习惯将人的主体意识投射到万物上,仿佛万物也有主体意识,本章对此就体现得十分明显。
这章的开始先是讲的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尤其是开篇的那七个“一”,说明老子认为一能代表道。天、地、神、谷、万物、侯王的存在都是来源于“道”,得益于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会存在,世界也将荡然无存。
如果失去了道,天就会无休止的追求清,这样就会导致崩裂;地就会无休止的追求安宁,这样就会导致塌陷;神就会无休止的追求灵效,这样就会导致消亡;谷就会无休止的追求充盈,这样就会导致枯竭;侯王就会无休止的追求尊贵、高人一等,这样就会导致地位的颠覆。
所以老子在下半章就是主要告诫侯王: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就是要侯王明白,没有百姓的平凡就没有帝王的尊贵,没有石头的普通也就没有宝石的珍贵....所有高高在上的事物其地位都是由更多低下的物质给予的,所以要珍惜这些低下的事物,才能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这才合乎道的规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