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赵国的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秦国,赵国,之战赵国的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赵括长平之战的失败,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的:
一:实力悬殊
秦国隐瞒了白起为将的消息,这在主观上麻痹了赵括,在行军布阵时就有所大意,赵括作为初出茅庐的年轻新秀,毫无作战经验,有的只是一肚子的军事理论,而白起呢,已经是战神了,无论是战争理论还是军事眼光都不是赵括所能够比拟的。
二:朝堂原因
秦国非常看重这次战争,倾国之力而来,昭襄王为了鼓舞士气,更是亲赴前线,对大将,更是极力信任,毫不干涉,而赵国呢,一帮娓娓而谈的大臣干扰着战争的进行,他们不清楚战场的形势却枉加指挥。这就给了赵括极大地掣肘,影响士兵的士气。
三:国力差距
在综合国力上,赵国都很难比得上秦国,这就给军粮的供应造成极大地影响,甚至影响了战争的胜负。
四:五国袖手
秦赵之战,五国袖手旁观,没有一国前来支援,等赵国失败后,想要来援助,已经来不及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看看这句话,关键是这个”阴”,这是个突袭战,信息不对称之战,若是赵括无能,为啥要偷偷摸摸的,主要是为了麻痹赵军,还有一个原因,如果没记错之前白起正在对韩作战,此举也是为了麻痹韩国,让其不能来救。
数十万赵军被围困的地形是个口袋,袋子口被秦军堵死,绝粮情况下,不可能突围,赵括是战死的,这点上还是值得钦佩的,总得来说,这是场信息不对称的战役,赵括并非无能,但是白起杀降确实不地道,天道轮回,最终也难逃自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平之战无论谁赵国怎么打都是一个字:输!先从战略角度分析,长平之战的时候秦国已经把周围的国家收拾的服服帖帖的,马首是瞻,还有国力方面赵国根本经不起,而反观秦国,上下一心奖励耕战,加上收掉了后方巴蜀之地,那可是个粮仓!从战略角度上已经输了,而且从军事上的指挥来看,就算还是廉颇继续坚守,最后的结局还是败,因为前方的士兵没粮食吃了,赵国和白起比起来也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战争器械方面秦国的也是当时最好的铠甲刀剑弓弩。综合以上因素来看,这场战争的导向已经很明显了,这次战争虽然赵国没灭国,但是已经被大大的削弱有声力量,赵国最后一个能抗衡秦国的国家已经沦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啊!
爆发于公元前262年的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
而赵括之所以输掉长平之战,他自己缺乏实际经验、只会纸上谈兵之外,其面对的对手——白起确实太厉害了。
长平之战中,在白起被作为杀手锏,投入战场之前,赵军虽然难以抵抗秦军的猛攻,初战即丧失了几座壁垒和一些军力,但在战国四大名将中的老将廉颇筑垒固守、竖壁不出的防御战略下,逐渐稳住了阵脚。
到公元前260年时,秦军面对廉颇的固守束手无策,只好与赵军对垒,双方在长平陷入了相持状态。当时秦垒壁和赵垒壁的建筑规模非常之大,都超过百里,合计约有两百七十里长。
这时,赵孝成王听信秦相范雎派去赵国的细作的谣言,认为廉颇年龄过大,已无带兵作战的能力,于是用赵奢之子赵括换下了廉颇。秦昭襄王即刻下令以白起为大将,马上奔赴前线,统率大军。另外,秦昭襄王还下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即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
当白起赶赴战场的时候,战场态势其实是相当不利于秦军的。因为当时秦军可谓劳师远征,后勤补给主要依靠河内道和河东道。可即使相对好走的河内道,全程也达450公里。而对面的赵军,基本上身后就是后勤补给基地。长平之战,秦赵双方均动用了数十万的兵力,其后勤压力可想而已,而很明显,在当时的地理情况下,秦军的后勤压力要远远大于赵军。
军粮方面,秦国是不缺的。秦国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而在秦军攻取巴蜀地区,修建的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更灌溉了成都平原的万亩良田。这使得关中、巴蜀成为秦国的两大粮仓。秦国还推广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提高了粮食产量。自商鞅变法后,秦国还制定了《田律》、《厩苑律》、《仓律》、《徭律》等多种经济法规,以此来规范和促进农业生产,实现对农业有效的宏观管理。这一系列举措让秦国拥有了巨大的粮食储备,为大规模的军事动员和行动提供了基础保障。
对于军粮配给,秦军还设有专门的军粮管理机构——军粮廪。《云梦秦简》记载,士兵不许冒领军粮,违者戍边两年;私自买卖军粮的士兵,以及相关官员都要受到惩罚。
可军粮再多,也得运到前线啊!
当时,河内道和河东道都有一段漕运路线。水运是古代最为高效的后勤补给运输方式,这可以极大缓解后勤运输压力。比如罗马帝国的扩张就非常依赖地中海的海运优势。不过,对于长平秦军而言,离开水路后,依然有漫长而崎岖的山地陆路补给线。
因此对于白起而言,运用奇谋,调动缺乏经验和年轻冲动的赵括主动出击,然后速战速决,彻底击败赵军是最迫在眉睫的战役目标。
最后,白起果然不负众望,实现了所有的战役目标。司马迁在《史记》中,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当时两军的鏖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