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淝水之战,为何苻坚的百万大军会败给8万晋军?
前秦,东晋,苻坚淝水之战,为何苻坚的百万大军会败给8万晋军?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3、兵力虽众但军心不稳。前秦虽然出兵八十余万,但实际上真正属于主力的军队其实并不多,更多的军队其实都是从民间临时抽调的。为了迅速结束这场战争,苻坚曾在383年七月下诏进行全国总动员,而抽调军队的标准则是“十丁抽一人”,这个抽调标准已经很严苛了。要知道,在前秦刚刚统一北方不久,民族成分复杂、统治并不稳固的情况下,如此高密度的抽调军队,军队的战斗力如何保证?军心士气又如何保证?而事实证明,当苻坚的前锋在肥水战场战败之后,各地抽调来的大军便逃散的一干二净了,仅仅只有鲜卑慕容垂部的几万人马还算完整。而东晋方面却又不同,虽然兵力方面处于劣势,但精心挑选和训练的北府兵,无疑是当时极为精锐、战斗力极为强悍的一支军队,面对两倍于自己且已经溃散的敌人,基本可以说是单方面屠杀了。
4、前期轻敌后期草木皆兵。苻坚对于内部的问题并非没有意识到,但他却寄希望于“有众百万,资杖如山”的兵力和“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军威,认为可以迅速征服东晋,这显然就是一种极度轻敌的表现。然而,当梁成所率的五万人被刘牢之全歼于洛涧后,顿时军心士气大损,苻坚也是为之震动,又开始产生了畏敌的情绪。因此,当他与前锋军统帅苻融登上寿阳城楼,望见晋军“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忧然有惧色”。主帅尚且如此,普通士兵可想而知,而这也是为何前秦大军在朱序的扰乱之下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
除了以上之外,苻坚用人不择贤愚、赏罚失明也是个重要因素,他对于汉族官员始终怀有戒心,却太过宠信那些投降前秦的投机分子,不听衷心耿耿的部下建议,反而对慕容垂等人的阿谀奉承倍加赞赏,结果不仅导致自己战败,最终就连前秦也就此崩溃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双方的国情——
东晋: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而且得到南方世家大族的财力支持,君臣和睦,百姓为其所用,占据长江天险,天时地利人和。
前秦:频繁征战,士兵疲惫,百姓有畏敌之心。京师布满了对朝廷怀有深仇大恨的鲜卑人、羌人、羯人。朝廷内部不稳定,意见不统一,降将时刻想作乱,多方势力的争斗激烈。国君骄傲自大,武断不听劝阻一意孤行,不能看清朝廷人心浮动的局面。
双方的战情——
前秦军:
战线太长且兵力分散,军队鱼蛇混杂,不能协同作战,初战失败,即失去信心。不知军情,随意听从敌方建议而后撤导致自乱阵脚,给敌人提供可乘之机;加上对敌方的间谍活动没有察觉,让敌人了解己方的军事意图,使己方陷入被动。
晋军:
将士临危不乱,从容应对来犯之敌。主将有能,指挥沉稳有方;了解敌人的情况并能针对敌人的弱点做出应对的方针,士兵精锐,士气高昂,以一当十。善于利用天时地利,发挥己方所长。巧合计激敌后撤,使敌兵慌张自乱阵脚,趁势大败自溃之敌,乘胜追击。
尾语:
苻坚虽然统一了北方,但只是军事上的统一,前秦连年征战,经济和物质的损失巨大,人民和军队都有厌战之心。在还没有等到国家经济恢复的时候,苻坚又匆忙地发动战争,征兵政税,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苻坚在用人方面也不得当,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听信了慕容垂等降将的谗言,拒绝贤臣的劝阻。伐晋战争中又有仗着自己人数众多轻敌大意,让敌方抓住己方的弱点。所以前秦大军虽人数众多,但是人心惶惶、浮动,一触即溃,导致败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看到过陈庆之七千破三十万的故事。好像8万破百万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陈庆之的军事神话中有很多猫腻在里面,我们来看看淝水之战又有什么疑点。首先我们先简述一下淝水之战的过程,公元383年8月,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87万大军号称百万从长安南下,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苻坚骄狂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这就是成语投鞭断流的由来
东晋这边则是以主战派丞相谢安为首,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在北方的流亡移民当中选拔精壮者,加以严格训练培育出的一支军队,为东晋时期战力最强的主力军)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派胡彬率领水军5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又任命桓冲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秦军从巴蜀顺江东下。
10月18日,苻坚之弟苻融率秦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今寿县),俘虏晋军守将徐元喜。与此同时,秦军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安陆)。可谓是摧枯拉朽。随后苻坚留中军继续缓慢前进,自己亲率8000骑兵赶到寿阳与苻融会和,随即派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况。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听了朱序的话后,谢石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由于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只能隔岸对峙。谢玄就派使者去见苻融,用激将法对他说:\"你们兵很多,现在堵着淝水我们过不去也不好开打,为什么不后退30里,让我们渡河过去,然后我们一决胜负呢?\"秦军诸将都表示反对,但苻坚认为可以将计就计,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转折点来了。于是秦军开始后撤。但是降将朱序却在秦军阵中大叫:\"秦兵败矣!秦兵败矣!\"加上东晋这边谢玄亲自率领8千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后面的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竞相奔逃。苻融眼见大势不妙,急忙骑马前去阻止,以图稳住阵脚,不料战马被乱兵冲倒,被晋军追兵杀死。失去主将的秦兵越发混乱,彻底崩溃。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形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向北败退。秦军溃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都以为是晋军追来。这就是成语风声鹤唳的由来,晋军乘胜追击,一路追杀。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慌忙逃回至洛阳。(这一战倒是打出不少成语啊)还有一个草木皆兵,这里就不多做赘述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