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淝水大败后,前秦仍有相当实力,何以迅速败亡?
前秦,关中,异族淝水大败后,前秦仍有相当实力,何以迅速败亡?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淝水大败后,前秦仍有相当实力,何以迅速败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事说奇怪其实也不奇怪,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五胡中氐族的力量其实不大,在还没有整合或者融合完其他民族是,前秦的政权是很脆弱的。当时苻坚其实也做了部分努力,比如把大量的鲜卑人口迁往关中,同时把自己的氐族分派到各地去掌管天下。
但氐族人口本来就不多,这一分散更使得自己在局部也不占绝对优势了。
淝水之战后,先是慕容垂在河东起兵,宣布要恢复旧燕的故土,慕容垂是当时的第一名将,他一反,河东的前秦兵都被慕容垂牵扯住了,根本没法回去救苻坚。
慕容垂一反,他的侄子慕容泓和慕容冲也反了,他们比慕容垂对苻坚的伤害更大,因为他们兵发的是长安,他们要的是报仇。在镇压慕容泓叛乱的过程中,苻坚又犯了一个政治错误,逼反了羌族的首领姚苌。这对苻坚是致命打击,因为鲜卑人想的最终还是回到河东故土,但羌族可是盘踞在关中的,关中只能有一个主,这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游戏,最后苻坚也的确是落到姚苌手中被逼死了。
而可笑的是,氐族此时还有一支部队从西域还没回来,也就是吕光的部队,后来吕光见苻坚不行了,干脆自己自立为王,建立了后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前秦,十六国之一,氐族苻健所建,第三代帝王苻坚励精图治,国力达到最盛,统一整个北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但383年淝水之战惨败,盛极而始衰。虽然此时前秦从体量上看去还很强大:形式上仍管辖着北方地区,依然保有上百万的军队。但其实是徒有其表,外强中干,其内部已分崩离析,被征服的异族势力乘势反叛,剔剥了其骨架,被压制的地方豪族顺势反弹,抽剥了其皮肉,由此前秦迅速败落。385年5月,苻坚被叛军杀死,前秦名存实亡,9年后前秦灭亡。
淝水之战
那异族势力和地方豪强为何能如此迅猛的击垮前秦呢?这都得由前秦的统治政策不当讲起。
第一,不适时宜的民族政策导致前秦没有处置好被征服少数民族的残存势力,成为政权快速崩溃的隐患。
首先,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较深,前秦苻坚采取了怀柔政策,意想敌对民族真心臣服。赐官封侯以拉拢被征服异族的首领、贵族,比如前燕末主慕容暐投降后被封为新兴侯、尚书,前凉末主张天锡投降后被封为归义侯、尚书,乞伏部首领乞伏司繁投降后被封为南单于等等。至于其他归降的文武百官,同样封爵授官不等,对普通异族民众则不拆分,保留其部落群居。不可否认,这个政策有助于缓暇民族对立情绪,但其作用也仅限与此。我们要知道,西晋末年开始的五胡乱华,北方少数民族蜂拥进入中原后,争得是什么——是为了获得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经济,也就是说他们间的争斗是生存竞争,再加上当时各少数民族文明程度都不高,民族融合也未有实质的进展(有实质的进展要到北魏时期),彼此间的敌视、隔阂非常之深,族际仇视成为社会常态。这就迫使当时各少数民族政权本然地持狭隘的民族观,对境内、被征服的异族势力尽可能地予以限制、削弱以稳固政权和本民族利益。苏辙在《栾城后集》说:“今坚畜养豺虎于其腹心,贪功务胜,不顾其后,宜其毙于垂、苌也”,司马光在《资政通鉴》中也说:“夫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尧、舜不能为治,况他人乎!秦王坚每得反者辄宥之,使其臣狃于为逆,行险徼幸,力屈被擒,犹不忧死,乱何自而息哉!”这些都说明了苻坚的这个做法收到的是反效果,让那些被征服国家、民族的贵族可以有效地保存军事实力。而这成为了前秦灭亡的隐患。比如慕容氏在淝水之战后最先反叛,就是最好的证明。
苻 坚
同时,苻坚又采取了徙民政策。前秦向统治的核心地带关中徙民,主要迁徙的是鲜卑、羌、羯等少数民族。这次迁徙一个特点是不打破部落组织,整体迁徙。其出发点一是为了填充关中,充实京城人力、物力,二是让少数民族远离本土,限制其势力。但这客观上却也增强了这些异族力量对京畿的威胁。他们可以依靠部落组织团结抗命前秦,甚至可以快速组织军事力量。《资政通鉴》里如下记载:淝水之战前,符融就有意识到了这点,他说:“晋未可灭,昭然甚明。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意思是说我担忧的不止是征伐的晋朝无功而返,更担心的是在陛下周围受宠的鲜卑、羌、羯等族,这些都是心腹之患啊。倘若陛下出征,只恐这些异族会在京师发生变乱,那就后悔也来不及了啊。而淝水之战后,鲜卑、羌和丁零的首领就是依靠这些部落势力快速组织起军队反叛,而致前秦迅速崩坍。
符 融
最后,前秦还实行军事分封政策。据《晋书》记载:“洛既平,坚以关东地广人殷,思所以静镇之,
引其群臣于东堂议曰:‘凡我族类,支胤弥繁,今欲分三原、九嵕、武都、汧、雍十五万户于诸方要镇,不忘旧德,为磐石之宗,于诸君之意如何?皆曰:‘此有周所以祚隆八百,社稷之利也’”,抽调关中氐氏族群由宗亲贵族率领到各地镇守,此为效仿周朝分封诸侯,替周王室更好的管理、治理地方。但这个政策有一个致命的反作用:分散了氐族在京畿要地力量,等于是自我削弱。造成万一京畿事变,京畿力量就不足弹压,且远水救不了近火。
以上前秦的民族政策的实施其主观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在当时特殊的民族环境之下,其客观效用是与主观出发点是背道而驰的,给前秦带来致命的隐患:有利于敌对异族力量保存、积蓄实力的同时又自我削弱——淝水之战后,前秦快速崩溃就在理所当然。
第二、前秦对地主豪强的压制,导致它无法获得汉族力量的支持及控制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末年起恶性膨胀,牢牢掌握基层,政府都不得不依仗于豪强来收税、征役等。魏晋南北对峙时代,社会混乱,为了自保,越来越多的农民自愿委身于地主,进一步壮大了地主豪强部曲武装力量,成为地方的命脉。我们知道后来的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就认识到要将其在广大汉族地区的统治稳定下来并长期统治下去,单纯依靠武力来压服上述这些地主是无法办到的,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与这些地主取得妥协,即首先承认他们的根本利益为合法,以获得他们的合作。于是,北魏统治者就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