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孔融四岁就懂得让梨,为何最终反因“不孝”被曹操所杀?
不孝,他的,的人孔融四岁就懂得让梨,为何最终反因“不孝”被曹操所杀?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孔融四岁就懂得让梨,为何最终反因“不孝”被曹操所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融让梨”的故事被后人写进了《三字经》中,是孩童启蒙的必读经典。这是发生在孔融身上的一件真实的故事,孔融每次在吃梨的时候总会把大的留给哥哥们,自己吃小的。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连哥哥都如此尊重的孔融,怎么会以“不孝”的罪名被曹操杀掉呢?
孔融真的不孝吗?
我们先来看看孔融到底是说了什么不当的言论被曹操抓住把柄的。
孔融经常和当时的士族名士一起开怀痛饮,谈天论地,有一次喝得有点上头,把内心里憋了很久的话就通通说了出来。
他对友人这样说道:“父亲对于儿子来说,儿子只不过是他发泄欲望的产物,而母亲呢,就像一个瓶子一样,孩子暂且寄存在瓶子里,等到出生后,也就自动分离了。”
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的话,不论古今,此等说法都会引来谴责。
不过,我们对待事物不能仅凭只言片语,那样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应当听其言,观其行。
先不说他小时候对哥哥们就能遵守弟弟的规矩,在孔融1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孔宙去世,孔融嚎啕大哭,几次昏厥,后来竟然连站立起来都困难,没人搀扶根本就走不了路,而且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两年,两年后,孔融才能正常行走。
如果不是对父亲有着深深的感恩怀念之情,又怎能出现此种状况呢?
其实,这与孔融当时所处的社会现状有极大的关系。不论是西汉还是东汉,选拔人才使用的是“察举制度”,不过随着阶级的固化,好经总会被投机分子念歪。
当时一句著名的歌谣就这样抨击道:当个秀才连诗书都不认得,被推举为孝子,却不把父亲接来家里住!
其实,我分析,孔融虽然口无遮拦,但也不至于昏聩到如此大逆不道的地步,这句话可能是他对于当时社会不良现状的一种无奈与抨击。
孔曹究竟有何矛盾?
我们都知道,曹操一向爱惜人才,他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不管这人有什么缺点,只要是有一条优点被他所用,他也会破格提拔。
曹操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其宽容心还是有的,连数次辱骂曹操的祢衡不也没被他杀掉吗,可为何孔融却惨遭杀害?
首先,孔融乃孔子的20代玄孙,圣人之后,名门望族,而曹操呢?乃是阉宦曹腾之后,在讲究出身的古代,曹操的身份比孔融可不是低了一星半点。
因此,孔融虽然依附于曹操,却打骨子里瞧不起他,数次在公开场合与曹操唱反调。
其次,两人的政治理想不同。
虽然此时孔融在曹操手下做事,但他和关羽一样,典型的“降汉不降曹”,孔融内心里受儒家思想熏陶,忠君爱国是他做人的基本准则,他总是提出让曹操把一切大权还给汉献帝,可曹操既不能放,也不敢说不放,使得曹操进退两难。
再者,孔融多次羞辱曹操,让曹操感到智商受到了歧视。
当年曹操攻破邺城,曹丕抢了袁熙的夫人甄氏,这种违背人伦的事情孔北海自然要站出来说两句。
孔融找到曹操后,就对他说:“当年周武王讨伐纣王,成功后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
曹操特别好奇,本以为孔融乃当代鸿儒,必定又从古籍中有所发现,于是屁颠屁颠跑去向孔融请教:
“先生从哪里得知,我翻遍了史书怎么也没看到这条记载?”
孔融得意的说道:“通过今天的事不就能推断出当时的情景了吗?”
曹操被怼的哑口无言,暗暗憋着一口恶气。
曹操的杀人诛心之策
曹操在统一了中原后,势力渐渐稳固,面对孔融的冷嘲热讽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他搜寻孔融的日常言行,结果被他找到了文章开头孔融所说的那些“不孝”言论,最终以这个罪名将他处死,有点类似于后来清朝的文字狱。
曹操的内心活动应该是这样:以其他罪名诛杀孔融未免会给人留下打击报复的口实,孔融一生标榜仁义忠孝,然而他自己却是个“不孝”之人,这不是莫大的讽刺吗?天下人也能看出孔融“假道学,真小人”的嘴脸,能体现曹操维护纲常伦理的决心!
不过,曹操杀害孔融的真实原因其实是想通过孔融来震慑那些士族,逼迫他们与自己合作,如果再一味抨击政局,藐视自己,孔融就是他们的下场。
孔融虽然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理想,但他一生为人放荡不羁,敢想敢说,心直口快,得罪了曹操,他被杀的命运乃是性格使然,也可以说是乱世的一个牺牲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融让梨的故事妇孺皆知,可谁知这位智商和情商双高的大才子,长大之后却因“不孝”罪名被曹操诛杀!孔融是真的不孝吗?还是曹操有意为之?
说起孔融生平事迹,可不是只有“孔融让梨”这一件事。
孔融乃名门之后,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从小聪明好学,特别懂礼仪,4岁时懂得让梨,16岁时争着给哥哥顶罪,绝对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男子汉。
孔融有一个突出特点——刚正不阿,这种性格在官场上,却不算是优点,他因此多次冲撞上级领导,比如董卓想要篡汉自立时,孔融就毫不客气地批评他,结果被打发到北海为相。
孔融既是孔子后人,也是当时名士,一生以维护仪礼为己任,特别注重君臣之礼,而当时曹操权势一天盛过一天,孔融觉察到了曹操的野心,换做别人很可能就假装不知道,但孔融的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经常有事没事拿话敲打曹操,言辞之间难免有讽刺傲慢之处。
碰巧曹操也不是一个大方人,你不去惹他,他还会嫉妒,何况你去摸老虎的屁股,孔融的声望、刚直和讥讽逐渐挑战着曹操的底线,尽管曹操表面上压制自己的不满情绪,对孔融表现地特别宽容,内心却对孔融极为厌恶,欲除之而后快。孔融看曹操不顺眼,曹操看孔融很讨厌,两人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曹操想出掉孔融,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对这样一个声望极高的当代名士,可不能说杀就杀,总要顾及一下舆论效应,最后曹操指使自己的小弟路粹当了一把急先锋,站出来举报孔融“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朝仪”“大逆不孝”等罪名。
关于孔融的具体罪名,路粹的举报信写的很清楚: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官掖。
上一篇:中国正加速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70、80、90后所面对怎样严峻的考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