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孔子一生共有几次与老子相见?每次相见是交友论道或是求教?最后一次孔子收获多大?
孔子,老子,史记孔子一生共有几次与老子相见?每次相见是交友论道或是求教?最后一次孔子收获多大?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次都没有!老子是一部古籍的著作名称绝不是自然人估计孔子没见过古籍老子,就是与著作见面的机会都没有!从古籍老子五千言中携带的事实存在来推理事实存在的可能性分析应该是早于”黄历”即农历的著作也比先天八卦要早!如果是以事实存在为依据的”事实甚于雄辩”方法就应该是这样的构成才会有依据!
如果是用”以书为证”才有你说的有多少次见面的机会之说,可是你能用事实存在来证明那些说法不是人为伪造出来的东西吗?大约谁也不能!再有如果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与”鬼谷子”是自然人存在就必然会有社会活动的轨迹存在且必须是相互关联性存在能找到相互关联且不自相矛盾的作为过的事情存在吗?也没有!再则,如果是有自然人存在还有儒与儒术的什么事呀?……应该是遭到阻击而溃败是不会有疑问的吧?
儒与儒术都信奉”横空出世”与”天马行空”就意味着不需要什么事实存在作为依据就可以编造出来伪事实来的!相互交叉比较之后还能信老子是李耳吗?一个守藏史有本事去探索那么多的自然未知且还要人为模仿自然运行法则来创造出”人融入自然求生”的人为文化吗?只能是仓颉造汉字却忘了告诉儒与儒术者方块字是由多元混成出来共同体字!更忘了告诉儒与儒术者那些偏旁部首可以用简笔画展现出来”图语”表达!真实太奇怪了哈!
孔子见老子是伪造出来的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人说老子是老师,孔子是学生。
老子高深莫测,而孔子的知识是从老子哪儿学的...
我真的不解为什么很多人会这么认为,没有什么依据也与现实背离,人们都是以讹传讹而形成默认,或者从传说传言中看到孔子向老子问“礼”就以为礼是向师长拜学其实不然我说一下理由。
儒学言“礼”不是指礼貌礼仪更多含义是遵循!
礼即是理: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人在判断事物要通过“视听言动”来观察互动触碰了解事物本身,如果没有看和听等这些感官来体会进行全方位探究形成意识而交叉汇总得出结论,就不能真正格其物,就无法将事物致知了解。
但是“人人都同样是这些动作来了解事物”却结论与结果相差甚远=有人判断正解有人离谱。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于孔子指出的“礼”中,只要实实落落真格物而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就能致真知得正解,至于离题离谱者往往在礼上非处人欲间岔开导致离题至离谱。所以要学会实地操作从孔子指出的方式实实落落去觉察和遵循就能致真知所以人们尊为圣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学问都是可操作性直致根本问题,这才是水平。可是人人说老子更高却虚无缥缈而学问不致根本,无法实处操作和具体指出问题关键所在。反而人人在混沌中不明觉厉时竖起大拇指。老子说“道法自然”其实说的是现象而已没有操作性,也讲不出个所以然如何行于道中…有些学问实则是现象描述罢了没有多大意义真正能指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是水平。孔子是实力派老子是偶像派却被颠倒看待…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历史都是有权人根据自我的喜好而写的!但古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规则!百年后若要考证今天说过的话,也是不容易的。因此又有人生留名,鸟过留声,留下好名声比留骂名好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子和老子分别是中国儒道两大文化体系的创始人,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同时受到孔子和老子学说的影响,一般认为,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的文化,实际上也就是孔子和老子学说思想互补的文化,如果说孔子的学说为阳,那麼,老子的学说即为阴。阴阳相济,不可分离,孔子学说不同於老子学说,孔子学说又不能脱离老子学说。两者互成对比,互为支撑,唯其如此,中国文化才完整、动人、充实。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人,孔子约比老小二十岁,公认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但老子和孔子究竟有过多少交往,则是历史上的悬案。在庄子一书中,曾多次讲述过老子和孔子的会谈,孔子十七岁时,第一次见到老子,当时孔子以相礼助丧为职业,受到老子的教诲留下深刻印象。孔子三十四岁时,专程到京都雒邑向老子请教周礼,孔子问礼於老子一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事。孔子第三次会见老子是在相邑,此时孔子已创建了他的仁学体系,试图通过仁学使荒废的礼义复活。但是在这时候老子对礼已形成新的看法了,於是老子和孔子之间展开了『无为而治』与『仁义之治』的论辩,关於这场论辩,记载在庄子天运篇中。老聃曰:『……夫仁义憯然,乃愦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杰然揭仁义,若负建鼓而求亡子邪?……』孔子见了老子后,回来三天不说话。这里弃仁义的说法和胠箧篇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本篇直指孔子来反驳仁义。庄子天运篇又提到孔子五十一岁还没有得道,於是往南到沛地去见老聃,对此,老子发了一番宏论:『……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於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於其亲……』孔子周游列国,求仕不得,大约六十六岁时,又一次在相邑见到老子。此时的老子以决定西去隐居,所以这次见面可说是老子和孔子最后的会面,这次会见,孔子主要是向老子述说自己周游列国,怀才不遇的经历,亦记载於天运篇,孔子:『……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又一次这种『以化为友』的观念再次藉著孔子的言论表达。然而,这种和造化冥合的观念,显然是道家的言论,却被庄子巧妙的套用在孔子身上,这麼一来,孔子反而在替道家宣扬他们的道了。『至人无己』是庄子说的,『虽智大迷』出自老子,这番道理孔子和老子的交谈也有涉及,孔子去见老子,老子刚洗过澡,正披头散发要晾乾它,但见他木然直立的神情,煞是惊人,看起来就像是具尸体,老聃曰:『吾游心於物之初。。。』其意大概是一个到达了最高境界的人,他心中不再存有自我,天道推动一切,能够达到道的境界,必是最完美、最快乐的。也唯有『至人』才可达到这种地步。言外之意,彷佛庄子承认老子已达到『至人』的境界,而孔子对於道家的道还不能领悟。有意无意的矮化了儒家的人文之道及仁义体系。综观整部庄子,有关老子和孔子论道的场面几乎都是老子占上风,站在一种道的先驱者的角色上,来传授孔子这位受教者。以儒道两家的首要代表人物来安排这些场面与对话,庄子所要强调的,无非是道家的道之真实性及优越性。
上一篇:干锅花菜做之前,花菜要焯水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