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曾国藩为什么总能在逆境中重生?
曾国藩,他的,自己的曾国藩为什么总能在逆境中重生?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曾国藩六十年人生逆风飞翔,靠的唯一绝招是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1、咱们中国有句古话叫“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也就是说,那时候“风水”正转到利好湖南,曾国藩是湖南人,所以总是逆境重生,此后湖南上百年,总是人才辈出就是最好证明。
2、曾国藩6岁入私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五经,14岁学懂《周礼》《史记》。不到30岁就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官。为官期间,“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崇尚儒家思想的大环境下,他就是人间的标榜,世间的楷模,上有领导信任,下有民众拥护,很得人心。虽然人间正道是沧桑,但正道之人必须逆境重生,要不还有谁可护我中华前进,前进,再前进?
3、曾国藩军事思想了得,有他后,才有了“无湘不成军”的说法。以至于后来的蒋介石、黄兴、蔡锷、袁世凯等军事名人都奉他为师。有了这样的实力,逆境重生也就理所当然了。
上面几点是本人愚见,不到之处,真诚接受指正,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从他那里学到,慎思,明辨,笃行!我认为这是他不败的法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儒家学说集大成者,他的人生确实可以用一波三折来形容,但是,令人惊奇的是,曾国藩每每遇到大的困难,他都能逢凶化吉,最终给自己带来的不是灾难,而是利益。
这就是曾国藩的魅力所在,也是很多人把他当作偶像的原因。其中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他就对曾国藩推崇备至。
那么为什么曾国藩总会在逆境中重生呢?
我觉得这和曾国藩的智慧以及韧劲有关,他的韧劲就是,不到黄河不死心。只要他觉得对的事,他就去干干不成,他就不会放弃。
当然他的韧劲都是建立在智慧之上,做出抉择后开始的,并不是我们所说的蛮干。
也许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很多湖南人身上都有的一个特点,比如说毛泽东。毛泽东和曾国藩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由弱小走向强大的。
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都有一支打不败的军队,都有坚强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
只不过曾国藩服务的是帝王之家,是大清王朝。而毛泽东是为全体中国人民谋福利,给全体中国人民带来光明与和平,独立与自主的。
曾国藩有一个爱写日记的习惯,也就是我们后来所熟知的家书。这件事曾国藩一坚持,就是几十年,无论多么忙,他都会把日记写好,直到他临死前的几天。
说这件小事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曾国藩之所以是曾国藩,正是因为他在坚持着做很多的,在我们平常的人,看来都是很小的事情。
往往很多大事都是从小事上着手的,正是做事认真,坚持永恒,让他养成了一个好的习惯。做小事都能如此,更何况把大事安排给他来做。
当然了曾国藩一生之中,对于大清做的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训练了一支湘军,正是这一支湘军,救大清于危难之间的。
可以说曾国藩是大清的中兴之主,没有他的话,也许大清早就亡国了。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湖南人,对中国政坛的影响很大。无论是曾国藩,左宗棠,还是毛泽东、彭德怀......。
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都是被人民倍加推崇的伟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一生极度自律,甚至到了自虐,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曾国藩有三大品质:一个是"尚拙";一个是愈挫愈奋;还有就是“有恒”。有这三大品质使它能越逆境越努力。
曾氏确实笨,但他没有把笨当失败的借口,笨成了他的前进动力。
“尚拙”
曾国藩成名之后,他的家乡就流行着关于他小时候读书的小笑话,想必很多人都知道。
曾国藩从小读书很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觉,有天黄昏,他在背《岳阳楼记》,有个小偷,潜入他家,爬到房梁上,准备等这家人都睡着了,下来偷东西。结果没想到,曾国藩这篇课文怎么都背不下来,小偷都睡了两觉,曾还在背,小偷忍无可忍,跳下来,破口大骂,从头背到尾后,扬长而去。
这说明了两件事,一个是曾国藩确实很用功,另一个是曾国藩确实很笨。
作为一个笨人,曾国藩发现下笨功夫有下笨功夫的好处。
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应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他做人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从不玩心眼。
带兵打仗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凭奇谋,只凭坚忍踏实,死磕到底。就好比郭靖的降龙十八掌,表面上简单笨拙,实际上大气厚重。这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诀。
愈挫愈奋
曾国藩生平第一大挫折是科举考试带来的。
1.1832年,曾国藩去参见他的第六次考秀才的科举考试,这次不仅落了榜,还被学台“悬牌批责”,也就是把他当成了反面典型,说他的文章“文理欠通”。
这次批评给了曾很大的打击,他自己会议:“余生平吃数大堑……第一次壬辰年(1832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潜。”
上一篇:五年后,农村结婚会变得容易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