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学书法要临古帖,创作也是要有所依据,那书法能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呢?这个度如何把握?
书法,自己的,个性学书法要临古帖,创作也是要有所依据,那书法能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呢?这个度如何把握?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形成自己的风格
不管是临帖,读帖,练习,参观书画展,最终都是为了自己的写字和创作积累,不管是学草书,隶书,篆书,楷书,行书,写得再像名家的字那也只是模仿,高仿,山寨,形成自己的风格才是主要的。古法,古意能不能融汇到自己的作品中,这才是意义。
如果是为了出名,当然更要遵循名家的字,只是很多看客都已经形成审美疲劳了,资讯这么发达,对于看客来说,有自己风格的字更受青睐和追捧!
努力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學書法要臨古貼,這是毫無疑問的。一開始不要發揮個性。還是老老實實的把古人的單個字學像。相似度越大越好。等你練的脫貼背臨都不走樣的時候你在注意原貼的章法,趣味,樸柮,天真,自然的一面。達到自然書寫,樸柮天真。你就基本成功了,就可搞創作了。要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這是下一步的工作了。這個階段是書法臨帖到出貼,還要有一個過程。就是在臨原帖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其他門派的書法特點和樣式,柔入原帖的書寫樣式。這又上了一個台階。在不斷汲取古人書法精華的基礎上,與原來學的主帖柔在一起,這時就是自己的風格了。切記不要保留自己鋼筆字的風格和今人的書法風格及習氣,否則就俗了。切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是有法的。书法的法是经过数千年书法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凝聚而成的经典。我们一个人的书写技能无论如何是不可能高于经典书法之法的。我们要具有书法的法,然后借助书法的法来完成自己书法艺术的创作,就必须向古人学习,向经典学习。所以学习书法要临摹经典书法作品,而创作自己的书法作品,也要恪守书法的根本的法度与规范,离开了这些,可以说就谈不上什么书法或书法艺术了。
书法最终是要写出一个自我的,也就是说要笔墨随时代。纵观书法历史,每个时代都是有其独具的特点和整体书法面貌的。一个人的书法风格亦或面貌,虽然不可否认或受到时代的影响甚至局限性,但无论如何,优秀的书法家毫无异议都仍然是具体自己的个性特点的。当然这是从宏观上来说的,一个时代能够真正写出自己的独具的风格甚至在过去历史上都不曾有的新的书法风格,是凤毛麟角的。对于书法艺术而已,能够学至可以称得上是书法,就已经诚属不易,要真正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的书法,能够和经典书法蚁行就非常了不起了。
实际上,我们学习书法,目标远大,是好事情,但不能好高骛远,做出不切实际的想法或目标。书法个性的出现是水到渠成的事,功到自然成,功夫到了,不其然而然,就会有自己的风格,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还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性格亦或审美理想去有所选择,有所掌控的去把握好自己的风格取向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的出发点在古代,但是它的终点仍不能完全脱离这个点。在这方面,我建议大家应该向王铎学习,永远不要彻底地抛弃古人,即使是成名成家以后也不要。否则,至少书法中的古意会逐渐丧失。一旦没有了古意,与古人脱轨,像钢笔字那样,那么这个书家的命运估计也就到头了。在明清书坛上,王铎绝对是一座高峰,功力深厚,风格突出,无出其右。即使到了晚年,王铎仍然是“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更何况一般人了。老实说,书法中的个性问题还是慢点来为好,这个度的确很难把握,应该因人而异,区别对待。要在完全吃透古人法书、会悟“书法”二字的前提下继续朝着自己喜爱的路子上走,相信风格的问题自然就会得到解决。但要知道“风格”只能在强调中形成,不能凭空而来,必须有所附丽,那“附丽”就是古人的法书碑帖。过早地刻意地去“形成”自己的风格,有百害而无益,极不可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走进书法,临帖是唯一的道路。书法有个性,首先你要知道之前的人都是怎么写的,这是临帖最首先带给你的——了解书法流变。有人说,我只通过看去了解不行吗?临帖,需要专注于临摹对象,这一过程的深入体会,是眼睛直观地感受步道的。所以临帖会让你更深入地了解字帖。
通过学习,知道之前的人如何写了,想要有自己的个性,这是普遍的想法。个性,首先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上的。如果将学习书法的风格形容为一个个门,有的人敲开门进去,算是学会了书法,等他再出来,或许会建立自己的门;有的人根本找不到门,始终在门外徘徊,何谈建立自己的门。
其实,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即使是临同一个法帖,也是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表达,临出来也不都是一样的。曾看过临帖展,有许多人的作品与自己想象中应该临出来的样子不太吻合,但他们也临得很好。看到山西书家李爱玲临写的《鲜于璜碑》,规整隽秀,可《鲜于璜碑》在我理解,应该更偏向于古朴厚重。这是我们之间的差异,她有她的理解与考量,我也有我个人的感受。这就是,个性在书法学习中,是无处不在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