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之后,为什么没有顺势灭掉赵国?
秦国,赵国,秦王“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之后,为什么没有顺势灭掉赵国?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之后,为什么没有顺势灭掉赵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四十万军队,秦国也有不少的损失。白起是打算一鼓作气攻打邯郸的。这时赵国派人找到了秦国相范睢,说白起打了长平之战,再打邯郸,那可就是功劳不可小窥了。而且赵国这时有讲和的意思,答应三座城给秦国,暂时停战,这时白起称病回家养病去了!总之,长平之战后,秦国因为内部问题和赵国讲和的条件一起,是秦国暂时没有攻打赵国。不到一年的时间,赵国厉兵秣马,在廉颇等的带领下恢复了斗志,等秦国来攻打邯郸时,赵国在楚国和魏国的帮助下,打败了秦国的进攻。邯郸之战后,白起被赐自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击败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坑杀了近四十万赵国军队,致使赵国元气大伤,自此之后再也无力同强秦相抗衡。
那么白起为什么不挟此兵锋锐气,一鼓灭掉阻挠秦国统一天下的赵国呢?浅析有以下三个原因。
①、秦相范雎妒忌白起之功,向秦王进谗言,致使白起功败垂成。范雎因为受到秦王的宠信而权欲十足,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范雎不惜置秦国的国家利益而不顾。以秦军佂战已久,虽大胜赵军、残破其主力,但秦军伤亡也很惨重,故秦国虽胜也属惨胜为名,向秦王进言阻止了白起继续用兵!而白起则以赵国大败之机不可不乘胜进兵为名,向秦王进言反驳范雎。但是范雎的话,却正好切中了秦王最为忧虑的心事,因此便听信了范雎之言,阻止了白起继续进兵。
②、秦军虽然大举杀伤赵军,但是在赵军的顽抗下,自身的伤亡也是极为重大的。应该看到的是,作为一个四面八方皆被强敌包围的国家,赵国的忧患意识是很强烈的,也因此其民风彪悍,尚武且热血!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赵人的战斗力是在上升的而非下降——不能因为最终赵国还是被秦国灭亡了,就去否定赵国的战斗力与战斗精神!就在长平之战后,燕国以数倍之兵伐赵,试图趁火打劫不是也没能占到任何便宜吗?这是很说明问题的!也因此秦军攻克邯郸的企图,必将激起赵人困兽犹斗之志,誓死抗击秦军。到那时以白起的疲惫之师去攻击困兽犹斗的赵国都城,其胜负实难预料。也因此秦王才会下令白起不得向邯郸出击,使白起失去了一次冒险机会!
③、就在赵国面临亡国危机之时,秦国的內部争斗,不仅给了其以喘息之机,而且还使诸侯各国感受到了,秦国必欲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决心,故使其有抱团取暖之势。因此如果白起在惨胜之余,继续向邯郸进军的话,一旦无法迅速攻克邯郸,则势必会给其他各国以援救的机会!而这个原因也是即便没有范雎妒忌,白起也要权衡利弊之后,才会采取行动。所谓白起想进军,却受到限制因而无法进军的说法,只是一个方面的因素——这一点可以从时隔不久之后,秦军二打邯郸但却劳而无功,得到验证。
综上:阻止白起攻克邯郸灭赵的原因,既有秦国朝庭内部争斗的内因,又有赵国尚未到可被轻易灭国之时的外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第一,长平之战秦国虽胜,但只能算惨胜。此战秦国举全国之力,国内凡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前往长平前线阻击赵国援军,女人全部投入生产保障后勤。长平之战秦军共出兵百万,伤亡50万人,赵军45万全部被杀。这里我们大胆去算一笔账,这伤亡的50万人死亡至少15万人,伤势严重导致短期不能投入战斗的不会少于20万人。我们可以说,加上秦国最多20万的留守军,此时秦国可以投入战斗的不会多于60万人。但是,长平之战秦赵对峙不下三年,秦军虽胜但只能说是惨胜,粮草不足,士兵相当疲劳,加上长久不回家导致的思乡之情(三年没回家,而且战斗太过惨烈),士气不高,可谓元气大伤。
第二,赵国国力虽不如秦国,但军队战斗力不亚于秦国。赵国自三家分晋之后一直处于四战之地,民风剽悍,长期与匈奴作战,尤其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战斗力直线上升,军队战斗力一直十分强悍。虽然此时赵国精锐几乎被消灭,但国民战斗力强悍,加上长平之战中自己的父亲、兄弟等亲人俘虏被杀,这些人对秦军仇深似海,即使粮草耗尽易子相食也要与秦军拼命战斗。
第三,赵国虽然奄奄一息,元气尽毁,但赵国依旧是赵国。秦军在长平之战取胜之后,趁势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邯郸保卫战赵国全体军民硬是以及其惨烈的代价保卫了邯郸。邯郸保卫战让秦国更是伤筋动骨(秦军举全国之力誓亡赵国,随后从他的添油战术可以看出秦国的决心,为什么用添油战术呢?因为此时秦国也是几乎无人可用了),赵国全体军民与东方五国破了秦军防线,灭了秦国近30万人,这使得秦国长平之战所取得的优势消耗殆尽,这也是为什么秦国在长平之战获胜后又用了30多年,近两代人的时间才一统六国的重要原因了。
第四,赵国的重要性与东方五国的援救。秦国多年来难以东进的最大障碍就是赵国的存在。赵国军队的强悍与赵国一直主张抗秦的国策使得秦国十分头疼。秦国之所以如此玩命,举全国之力豪赌此战就是缘在如此,东方五国对此自然是清楚,所以在秦国发动邯郸之战后,东方五国迅速对秦军采取“围魏救赵”,强弩之末的秦军自然无法抵挡双方的合围,赵国因此获救。
最后,秦国严苛的国法与国民的地位的卑微。六国更多采用的是周以来的周礼。秦国虽然得益于商鞅变法而强盛,但国内国度压抑,秦法太过严苛,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生活暗无天日,赵国百姓宁可易子而食也要群力相抗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这也是秦国之后虽然一统河山,但起义不断的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