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看《三国演义》时,为什么自己总是喜欢看蜀国那一方打胜仗?
刘备,蜀汉,演义看《三国演义》时,为什么自己总是喜欢看蜀国那一方打胜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看《三国演义》时,为什么自己总是喜欢看蜀国那一方打胜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主要是人们的是非观念在起作用,而忠奸善恶,是非曲直首先是社会存在的影响,《三国演义》的影响还在其次。人们渴望公平、公正、忠义、仁慈,讨厌奸诈、残暴、恃强凌弱。而蜀汉人物恰恰适应了人们的这一愿望。撇开《三国演义》不说,在史籍中也处处彰显这种光彩。《三国志》载,有一刺客受顾于人刺杀刘备,被刘备感化,说明真象而去。其诫子书曰"勿以恶小而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能服于人。"陈寿评价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弧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丞相诸葛亮更是千秋英名传颂,"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更是感人至深。而关羽的传奇故事更是长盛不衰,深得人们的喜爱。人们有感于历史的记载和正义的感召,倾向于蜀汉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当然小说《三国演义》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主因不在《三国演义》,而在于人们对这段历史的价值判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曾在蜀汉为官,以《蜀书.先主传》记刘备,可见对蜀汉政权有感情,修史中有体现。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在西晋陈寿《三国志》的基础上,创作的《三国演义》,有“拥刘反曹”思想。
刘备自称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公元221年称帝时国号为仍为“汉”,以示继承。后人为了区分其与“西汉”“东汉”而称为“蜀汉”后又简称为“蜀”。但多认可其为“三国”之中的正统。
由此,《三国演义》多是站在"蜀汉”的立场上加以虚构和创作的,也就影响了更多的读者在情感上亲近蜀汉。这就是你看《三国演义》时,为什么自己总是喜欢看蜀国那一方打胜仗的原因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也有同感。为什么我们看《三国演义》时,总是喜欢蜀国那一方打胜仗呢?
第一,我们这是受到《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立场和思想影响有关系。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鼻祖,山西太原人。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早年参加元末农民起义,一度投靠张士诚。后来淡出江湖,传说中他是因为“图王未果,发愤著书”,就是说,他有远大政治志向,政治抱负,种种原因没有实现,所以发奋写书。由此可见,罗贯中的小说,偏好政治历史题材,最著名的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小说,上自黄巾起义,下至西晋统一,篇幅好大,波澜壮阔,小说体现了罗贯中的政治思想,反对残暴统治,向往清明政治,既所谓“仁君”政治,说中带有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罗贯中是把刘备作为汉室正宗继承人来写《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刘备人称“刘皇叔”,皇帝叔叔,刘备自然是汉代正统继承者,而刘备所建立的蜀国,国号也叫“汉”,自然就是继承了汉代的正统地位。
第二,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作者把刘备当成正面人物来写的,不吝笔墨写刘备的“仁”,刘备的“义”,渲染刘备的“仁政”。比如流传千古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就是突出了刘备的“义”。
第三,这跟民间流传包括一些戏曲把曹操一方看成“白脸奸臣”有关系。我曾经看到一个资料,一道初中一年级历史试题,就是为什么“在我国民间戏剧里,曹操被演成白脸奸臣,而对诸葛亮几乎近乎神”。古代一些人对曹操评论都是用“奸雄”“枭雄”,罗贯中也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作者对刘备既蜀国一方的同情,也是我们一般读者,总是希望蜀国打胜仗的原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个很有趣儿的话题。回想自己最早读《三国演义》,也确实喜欢看蜀国一方打胜仗。这是什么原因呢,以前真没想过,如今看到这个问题,正好可以回答了。
一、刘备代表着正统,无人可以超越
从书中不难看到,罗贯中老先生贯穿全书的观念就是“拥刘反曹”。他坚持以蜀汉的刘备为正统,再三讲刘备作为汉室宗亲,一生力图兴复汉室。而曹操作为汉相,却拥兵篡权,最后废汉立魏,实为篡国之贼。当然这都是在《三国演义》文学作品基础上谈论问题,至于历史上曹操的真实情况,本文不作探讨。
曹操在战略上“挟天子以令诸候。”客观上,这一战略正好为群雄蜂起而攻之提供了道义上的理由。而刘备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为战略支点,特别的“携民渡江”等章节,更是把他作为了民之代言般的父母官。这等于事先埋下了伏笔,这样爱民如子胸情大志之人,日后如果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罗贯中都没法交代。
读者看到这些,自然而然就会随着作者的思路走下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