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人认为传统武术与传统文化都是封建社会的残余,这样的说法正确吗?有什么依据吗?
孔子,社会,他的为什么有人认为传统武术与传统文化都是封建社会的残余,这样的说法正确吗?有什么依据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仁”最概括的意义,就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即所谓“仁者爱人”。其所爱之人,不仅包括父母兄弟,也包括非血缘关系的他人。显然孔子所说的“爱人”并不是仅囿于“爱亲”的范围,而是具有“泛爱”的性质,也就是要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及于社会上的一切人。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并以此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为实现“仁”,在家庭成员之间,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要遵循“忠恕”的原则。所谓“忠恕”,宋儒朱熹解释为:“尽己谓忠,推己谓恕”,是为忠恕之道的基本含义。就如同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者,吾亦欲无加诸人。”“恕”是以己推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我自己求其达到的,也使别人达到;与此同时还要做到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不要用来对待别人,不要以己之所恶施于人。儒家思想所确立的这样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将立己与立人联系了起来,以立己、达己为前提,但又不停留于这一点,由立己、达己进而推及到立人、达人,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使自我得到进一步的实现。孔子以忠恕之道,使自我有机地融入社会之中,使个体的自我实现超越个体而指向对群体的认同。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不仅将个体成功地融入了社会之中、群体之中,而且还以其宽泛的内涵,对个体人格提出了精神上的要求,规范了个体所应承担的历史义务,确立了个体的至高无上的人生终极目标。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以礼自律,使自身的言行合于礼。孔子还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这是说求“立”,就必须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孔子讲的“礼”,是关于君臣、士大夫、平民之间的行为规定。他认为人的行为必须符合外在的规范——礼,才能达到仁。
孔子视智、勇、仁为三种重要的道德品性。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他聚徒讲学的目的是为了传授古代文化,启迪人的智慧,但孔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的观点,则说明在学习中求得智慧,可以培养仁德。孔子还认为:“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即有仁德的人,一定是勇敢的;而勇敢的人,不一定都有仁德。很明显,对于人的三种重要道德品性,孔子强调了仁对智和勇的核心作用。
孔子还提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基本上涵盖了人的实践的主要方面,即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记孔子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刚、毅、木、讷近仁”也是孔子的主张。这种要求体现了对人的意志的克制以及对于人现实实践的重视。孔子所注重的是行动而不是言论,他要求学生“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讷言慎言,敏事躬行,少说多做。
孔子的杀身成仁思想,在《论语·卫灵公》中有着完整的表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认为,仁是人生的终极理想,努力达到仁的境界,人生才有价值。当人的生命和道德两者发生矛盾时,为了实现道德理想,舍掉性命也在所不顾,为了求仁,可以以死赴之。孔子在这里所提倡的近于当今的自我牺牲精神。
从孔子对个体人格所提出的精神上的要求、行为的规范来看,似乎只涉及到个体的人生目标、完善个体所需的各种人生修养。如果孔子的“仁学”对于个体的要求仅仅只是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我们确实难以发现“仁学”与社会责任意识有什么联系。孔子不愧为历史的巨人,他提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直接将个人自身的修养与“安人”、“安百姓”联系了起来,亦即是将社会个体自身修养与社会义务、社会责任联系了起来,融为了一体。孔子的“仁学”是构成儒家思想的基石,从对“仁”的“孝亲”到提出“泛爱”,已为“仁”注入了社会的性质,而以“仁”为本所提出的关于社会个体的自身修养,更是明确地指向了社会。“仁学”深刻的内涵,是将社会个体置于社会之中,强调个体与社会的联系,为完成社会的使命、历史的使命,对个体提出了修养的要求,而个体人格修养的最后归宿则是对于社会所具有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对儒家思想作这样的理解:以“仁学”为其植根的土壤,要求个人行为与社会义务的统一,个人行为与历史责任感的统一,实践的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由孔子所确立的儒家思想的这一基本特征,经由孟子“修身”、“养心”说,从而明确地将个体自身的修养与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儒家思想发展到宋明理学,通过心性义理的辨析,启发人们的理性自觉,于是,个体的修养与社会义务的实现、历史使命的实现,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自觉意识。
作为儒家思想基石的“仁学”,由孝悌之情到泛爱,最终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内在和谐,通过心、身的修养,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显然,儒家的人生哲学是以群体、社会为其终极关怀。因此儒家积极入世、将自身价值的实现置于社会之中,就是“仁学”思想的逻辑发展。由此,中华民族英雄人物的辈出、中华民族动人篇章的谱写、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形成,虽有时代和阶级的差别,但若溯其根本,都源于此。“仁学”为人们超越个体作了深刻的启迪,“仁学”是人们超越自我的一片沃土。由“仁学”所迸发出来的热情,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人生的热切关注,对于现实人生的积极参与。
二、追求人生的不朽
积极参与人生现实,努力在现实人生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在中国古代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参政意识,参政的途径就是做官。孔子对此早有明确的思想:“邦有道,则仕。”即在国家行仁义之道时,就应出来做官,参与国事管理。以追求和维护人道,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实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孔子奔忙的一生既是为仁义之道探索和奋斗的一生,也是他积极参与政治实践的一生。
孔子(前551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父亲曾当过鲁国的下级武官,经过鲁晋之役而成为一位著名的武士。孔子年轻时积极入仕,他当过鲁国专管办理丧事赞礼的“儒”、主管理会计事务的“委吏”和照管牛马的“乘田”等小官。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孔子满怀“救世”的政治抱负,从鲁国来到齐国,向齐景公阐述自己的政治见解,未得到齐景公的重用,于是孔子又由齐国回到鲁国。他一方面招收弟子讲学,一方面积极参与治理国家。到51岁时,孔子才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不久就由中都宰晋升为司空(管理工程的官),以后又升为司寇(管理刑法的官)。后因鲁国内乱,在公元前497年他54岁时,被迫离开鲁国,从此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生涯。他先后到过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每到一处,他便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热切地希望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去匡正天下。在各国推行政治主张的过程中,他遇到了种种阻力,甚至不为自己的弟子所理解。然而,孔子非但不改初衷,且以坚持和弘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说服了诸弟子。在外颠沛流离14年后,孔子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土。他回国后,鲁哀公曾就治国之道请教于他,孔子就鲁国的政治发表过许多看法,遗憾的是,他的政治见解未能得到鲁哀公的重视,他宏大的政治抱负留给了他的弟子,留给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孔子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视“治国平天下”为自己的崇高追求。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士大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