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人认为传统武术与传统文化都是封建社会的残余,这样的说法正确吗?有什么依据吗?
孔子,社会,他的为什么有人认为传统武术与传统文化都是封建社会的残余,这样的说法正确吗?有什么依据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由此看来,我国古代哲人对于人之不朽的思想都曾有过直接或间接的论述。他们的有关论述综合起来,以今天的话来说,人的生命不会永远存在,倘若人的一生为社会带来了影响,有益于社会,成就某种为社会为人民带来利益的功业,高扬一种道德精神并垂范于后世,那么,这样的人虽死犹生,他们的功业和道德精神使他们获得了不朽的意义。
追求人生之不朽的思想,已积淀为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屈原,因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而悲愤赴死,他对于死亡的选择,既是对丑恶现实的控诉,又是对人生理想追求的执着,他高尚的人格力量由此而显现出来。屈原的不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们为了维护正义、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而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追求建功立业是传统人生不朽思想的又一内容。清初思想家唐甄在论及“心性”与“事功”的相互关系时提出:“生贵莫如人,人贵莫如心,心贵莫如圣,圣贵莫如功。”这段话清楚地揭示了:人生贵在内心的纯朴、高尚,同时要表现为功业的建树。儒家所倡导的“内圣外功”境界,强调人生不朽的内容,归根结底要表现为建立功业。“内圣外功”可以说是人生不朽的精华所在。孔子因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业绩,而将其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楷模。著名诗人李白,一生渴望建功立业,高唱“天生我才必有用”,他十分推崇建功立业的古人,在他的诗集中所提到的古人有360余人,其中多为建功立业者。辛弃疾的“万里功名莫放休”的佳句,岂只是劝说他的妻兄不要放弃管理国事的参与权,显然也希望他能建功立业。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虽身遭凶厄,但矢志不移,发愤著述。他开拓中国史学的功绩,为后代人所称颂,南朝宋人裴松之说,“史迁纪传,博有奇功于世”;唐代刘知几说:“至太史公著《史记》,始以天子为本纪,考其宗旨,如法《春秋》。自是为国史者,皆用斯法。”今人顾颉刚对《史记》的评价是:“独其创定义例,兼包巨细,会合天人,贯穿今古,奠史学万祀之基,炜然有其永存之辉光,自古迄今,未有能与之抗颜而行者也。”司马迁的历史巨著《史记》构成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模式,对于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司马迁的人生理想、道德精神因《史记》而得以实现;司马迁的不朽人生也因《史记》而获得永生。我国历史上因立德、立功、立言而垂名千古者成千上万,历史的画卷因为他们而显得群星灿烂、光彩夺目,我们民族因为拥有他们而骄傲、自豪。
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思想,实际上是关于人生不朽的问题。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要想使个体的生命获得生的无限性,就必须超脱出个人得失的束缚,充分发挥自身的精神创造力和意志创造力,并且使这种精神、意志的创造力置于社会与群体之中,由此去获得继承性、永久性。个体的不朽必须在社会与群体中才能得以实现。所以,传统的三不朽思想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入世精神,这种精神既是“三不朽”说的起点,又是“三不朽”说的终点。
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是构成不同人生理想的土壤。然而由此培植起来的人生理想却不都是发奋进取、建功立业,消极遁世、静虚淡泊也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
三、追求个体人格自由
传统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表现为对于现实社会、现实政治的一种强烈的参与和责任意识。与此同时存在的另一种处世观,是远离社会现实,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现实,为了全身养性而追求一种绝对的人生自由。这种处世哲学,就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的人生理论源于他的哲学思想:“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为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道要效法自然,按照这一逻辑说明,世间一切事物都应遵循自然的原则,不要对事物强加任何外界的力量。因为“道法自然”,从而开启了哲学家的“无为”思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是说,从事于学,知识日益增加。从事于道,则不断失去有为,减少知识,就能达到无为。所谓“无为”,就是自然,不是有意去为。因为是无意于为,所以就是无为,无为也就是无不为。这种“无为”的思想,具体运用到现实政治中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具体实践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以这一方式治理国家,“使民无知无欲”即使百姓做到无智慧无欲望,过上淳朴而自然的生活,若能使人们做到这些,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老子认为圣人应当是无为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无为,故无败”。有为必失败,圣人无为故不败。总之,老子认为人生处世之道在于无为。
庄子是道家中继老子之后又一位具有较大影响的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先秦道家人生哲学的集大成者。庄子根据老子的无为思想所撰写的《逍遥游》,就是以追求个人精神自由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庄子认为,仁义道德对人是一种束缚,哪怕对于“圣人”,仁义道德也成了像“黥”刑一样的刑法,人应该回到自然中去。人与自然为一,与天地万物一体就得到了“逍遥”。庄子指出,进入逍遥境界的人就成为具有了理想的人格。《庄子·天下》篇说:“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庄子还对他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神人”、“至人”和“真人”作了神秘而生动的描绘。他对“神人”的描绘,使人感到“神人”是如此仪态万方,不食人间烟火,不为各种灾难、疾病所伤害,“神人”的境界是如此之自由与愉快,就因为他“不以物为事”,听应自然,不求有功于世,超越于世俗事务之外。庄子描绘“至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至人”的境界也是如此令人向往,外生死,超利害,全然避开了人世间的忧患。“真人”的形象是这样的:“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庄子以淋漓酣畅的笔墨讴歌了“神人”、“至人”、“真人”,虽然这些理想人格各自表现为不同的人生境界,但庄子赋予他们的共同内涵,则是他们对于自然无为之道的理解和实践,他们对于世事的傲视与超脱,他们的自由自在与逍遥无为。庄子所塑造的精神人格,寄寓着他的理想和追求。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