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高中生读不懂诗词,如何做诗词鉴赏题?
诗词,诗人,诗中高中生读不懂诗词,如何做诗词鉴赏题?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六、诗中静动虚实相倚
诗中静与动的出现,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自然界的事物,无论山水草木,晴阴雨雪,总是有时静有时动,不可能只是一种形态,如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写了森林中傍晚时一种极为幽寂的境界。首二句写深山幽后,林木苍郁,只闻人语响,不见有人行。是静中寓动,以动写静。后二句写林深杳冥,夕阳的余晖反照在青苔上,倏忽逝去,又是寂静的空山了。是动中寓静、愈显示出其静来。总之,上两句写不见,下两句写见;不见的是人,所见的是影。一虚一实,正是诗人幽寂情怀的写照。
再看王维的一首《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是在诗中创造静寂的意境,但诗人却反其道而行之,在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死气沉沉,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取得静的效果,典型的以动衬静。
诗词中的虚实,也是矛盾体,如宋人写的诗,有的如实描绘,缺乏形象思维,很难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要么以文入诗,以议入诗,言之无物,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虚无缥缈,也非好诗。所以论诗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亦虚亦实,虚实相倚的说法。如李贺的《将发》:
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一空,月满门前路。
前两句写诗人收拾停当,即将登程,前路寥廓,略感惆怅。略表远行之心情。后二句写眼前秋色空旷辽远,弥天漫地,月光如水,洒满大路。特别是那月光照着“将发”的门前之路,一直往前伸展,似乎没有个尽头。使人有天地之大,无处可依,茫茫前路,莫之所适的感觉。这层意思诗人没有实写出来,诗人托之于虚笔,表达远行人远行前的实际情感。
七、诗中有眼全诗皆活
诗有眼,犹弈(下围棋)有眼也。诗思玲珑则诗眼活,弈手玲珑则弈眼活。所谓眼者,指诗弈玲珑处言之也。(吴大受《诗筏》)喜欢下围棋的人都知道,一块棋没有活眼就是一块死棋,有了活眼,那么全盘皆活。写诗也是同理,如果一首诗有个别字词用的绝妙,将会带活全诗,起到画龙点睛之妙,令人赞不绝口。这就是诗眼的作用。
苏轼曾评柳宗元的《渔翁》,说它有奇趣: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全诗的奇趣就在这一个“绿”字上。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诗中的情景,渔翁夜晚在西岩泊舟过夜,清晨打水烧水,水烧好了,竹火也熄了,随着欸乃一声惊醒了梦中之人,睁眼一看,满眼山水翠绿。着此一字,尽得风流。这一个“绿”字既为山水生光,又使人感觉生意盎然,充满欢悦情趣,给原本平淡的境界以鲜明的色彩,有了这个诗眼,全诗都活了。
杜甫《新安吏》,写唐王朝为取得平定安史之乱的胜利,四处“喧呼点兵”的情景。诗中所“点”之“兵”被迫离家生离死别时,有这样两句: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这里用了一个“哭”字,把当时的情景,形容曲尽。《杜臆》的作者王嗣爽有段很精辟的见解:“此时瘦男哭,肥男亦哭,肥男之母哭,同行同送者哭;哭者众,宛若声从山水出,而山哭水亦哭矣!至暮,则哭别者已分手去矣,白水亦东流,独青山在,而犹带哭声,盖气青色惨,若有余哀也。只着一哭字,犹属青山,而包括许多哭声,何等笔力,何等蕴藉!”这里借用了余音绕梁的意思,余音可绕梁三日,千人哭声亦久久在青山回荡,也就成了青山发出的哭声了。一字突出,渲染了全诗描写的老百姓的悲惨命运。有了这个诗眼,全诗更活了。
因为一个字像珍珠一样璀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因为一个好的诗眼,使全诗活得更久了,人们千古传诵。而创造诗眼的诗人则万古留名了。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由于“闹”字,诗人被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由于“弄”字,而被称为“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因还有“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被人称为“张三影”。赵嘏由于有“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留一声人倚楼”,被称为“赵倚楼”。秦观由于有“山抹微云,天粘衰草”,被称为“山抹微云秦学士”。柳永由于有“杨柳岸,晓风残月”,被称为“杨柳岸晓风残月柳三变”。贺铸由于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被称为“贺梅子”。
当然,如果诗词的思想内容苍白,空洞无物,手法拙劣,缺乏艺术性,那么,即使有一些生姿添色如珍珠般的字词,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写诗要注意: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得篇中之意工到,则气韵清高深渺,格律雅健雄豪,无所不有,能事毕矣。
八、诗中有味闻之动心
诗词必须具有美感,闻之美味扑面而来,咀嚼令人有回味无穷的享受,诗歌的这种美感效果,来自真实性与艺术性高度完美统一的艺术形象。“诗味”说,就是古代阐述诗词应具有耐人玩味的艺术魅力和富有美感效果的说法。
诗者,人之性情也,近取诸身而足矣,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言悦耳,便是佳诗。(袁枚《随园诗话》)简单说只要诗歌能引人入目,咏之令人回味就是好诗。如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说出了许多人之所见、之所闻、之所感,但又是人们未曾说出的话。它反映出生活的真实,没有任何的雕饰。千百年来有同样境遇的人,感同身受,没有这种境遇的人也会触动心弦。从“少小”至“老大”(贺知章奉旨还乡已经八十多岁),岁月长久,所幸现在终于回来了!首句写出了这种深沉而不平静的感情。是悲是喜?先悲后喜?悲喜交集?一开始就掀动了感情的波澜。“乡音无改”,似是一喜,但“鬓毛衰”则又可悲了。是先喜后悲,悲喜交集。所以,感情是不平静的。“儿童相见不相识”,显然是“老大回”、“鬓毛衰”。这一来又不免引起许多感触。但是一声“笑问”,显示出问者的亲切、尊敬、又令人顿生喜悦。悲喜交集,回环经复,始终贯穿于明白如话的四句之中,诗虽通俗浅显,却又充满诗味。
《秋思》张藉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写到异乡作客,秋风扬起,触动离愁,欲作家书,思绪万千。诗人没有直叙乡思,只写了刹那间的个人生活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封而又开,乡思之重,感慨之深,万语千言,总怕遗漏,由此可见一斑。思乡之味,苦中带甘。
《行舟》李益
桃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诗中前两句实写“行舟”,春色烂漫,桃花飞舞。飞入行驶碧流舟中,后两句是设想,想象在“风光满扬子”的时候,天清气朗,登上高楼去望家乡。为什么“行舟”水上会有这些想象呢?诗人留给读者去想象去玩味,令人感到诗味无穷。引一丝诗味品尝:诗人偶然见到正行之舟中落入的桃花,不禁勾起思乡之情,故乡家门对面的桃林不知开花没有,如果春阳高照,桃花灼灼,蜂飞蝶舞,那是何等壮观之景,等到扬子,天晴雾散,高瞻远瞩,登高望乡,可以一一解乡愁。所以古人云:“辞简意味长,言语不可明白说尽,含糊则有余味”(范德机《木天禁语》)。
上一篇:郑州没有地址可以注册公司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