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高中生读不懂诗词,如何做诗词鉴赏题?
诗词,诗人,诗中高中生读不懂诗词,如何做诗词鉴赏题?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读诗与懂诗读人与关时
古人云“读书有法,则无定法”。参照此说,读诗也应如此,明代著名诗人谢榛说:“学李、杜者,勿执于句字之间,当率意熟读之,久而得之。此提魂摄魄之法也。”“书读千遍,其义自现”也是同一个道理。
每人都应该理解,熟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更好地学习。诗歌创作,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表现方法。又因时代久远,有的相隔数千年时光,诗人万千,个性相异,地域相隔,际遇相差,都为懂诗提高了难度。而诗词本身也有它的特点,格式短小,高度精练浓缩,词句精美,高度概括,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都可囊括其中,这都增加了读诗的难度,如果遇上喜欢用典、表意含蓄的诗人,就更让人挠头而忧了。下面谈谈自己读诗的体会供参考。
一是读诗先读人,在读诗前先了解此诗的作者,了解他的生平和为人,境遇历程,诗歌风格。比如唐代诗人孟浩然,他多年过着隐居生活,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而由此认为他心胸旷达,超然世外,可能推断他的诗也从这方面去理解就大错特错了。他的隐居不是六根清净,修身养性,而是蓄势待发,出手不凡,直捣龙庭,占据要津。所以他的诗,前期蕴含志向抱负,后期官场无望,诗中蓄含幽怨之绪。如他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中描写了洞庭湖的美景,特别是第二联尤其出色,给人以气势磅礴,澎湃动荡之感,为千古名句。后几句也写了自己观湖后的一些遗憾,但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其实孟浩然写这首诗是有隐性的目的,因为此时他已隐居多年,正想求官,写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重用,前四句描写当时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一是显示自己的才能,诗写得精美大气,二是以湖喻人,大湖之所以大,是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无数河流,以之喻张丞相胸怀宽广可以容人。后四句写到由湖想到过渡,想到钓鱼,也隐含自己求仕之念,不露痕迹而心态已显。显得十分自然贴切。
二是了解写作背景,因为一个人的一生是漫长的,各个阶段的境遇都可能有所变化,还有可能遇到特殊的情况,还要考虑诗人写作此诗时势,了解越透彻,理解才更深刻。还以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为例吧!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从诗面来看,是写孟浩然坐船外出,傍晚泊舟江边,引发新愁,后来看到美丽的风景,从而化解了自己的愁绪。这样理解虽无大错,但还是不够深刻,因为诗中有一字最为关键,即“新”字,俗话说有新就有旧,那么新愁之前的旧愁又是什么呢?自然要了解清楚诗人作此诗的写作背景,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年年的希望奔飞长安,却四处碰壁,求仕无门,而今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而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纷至沓来,涌上心头。这样才理解深刻了。
二、读诗赏句深觅真意
读诗容易,真意难觅。这是许多读诗人的感受,那么如何入门,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意呢?那就需要我们在反复吟诵中,更需要“体察入微”,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诗人想一想:他在什么情况(社会情况、个人生活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他为什么写这首诗,通过这首诗他想表达什么心意,等等。如果读者能顺利地解这三个为什么,那么“庐山真面目”就自然显露了。
陶渊明五十三岁那年秋天,写了二十首《饮酒》诗。广为流传的是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是陶渊明弃官还乡,躬耕田园的记述,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成为千古名句,广为流传。但第六句“悠然见南山”,有一些版本也作“悠然望南山”。那么是“见”还是“望”呢?好像难分伯仲。跟陶公时代距离较近的白居易有份仿“渊明体”的诗,其中有两句:“时倾一樽酒,坐望东南山。”沿袭了当时坊间版本。近年出版的《陶渊明集》,也是“悠然望南山”。宋代的苏轼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今皆作‘望南山’……便觉一篇神气索然也。”(《东坡志林》)应该说苏轼的意见是对的。我们站在陶公的角度思考:诗人有意到东篱采菊,无意抬头见山,并由此发现南山的妙处,诗人因此万分高兴,才写出“山气日夕佳”,并由山再看到从山中“飞鸟相与还”这样“神与物游”的诗句。所谓“境与意合”的“境”,此刻是“无车马喧”的安闲环境,此刻的“意”(主观感受)是“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诗人厌倦扰攘的官场,宁愿过田园生活。无意“见”山与此刻的“境”,完美和谐。有意而“望山”,与此刻的“境”,格格不入,破坏了“人景合一”宁静的诗意。
三、诗中有物物中有人
在我们欣赏诗题时,常常会看到咏物诗,春花雪月,燕舞莺歌,令人赏心悦目,但我们往往不要被表象所陶醉,要深刻理解物后之隐,这样才能全面深刻理解诗意。下面我们看看汉代班婕妤所作的《团扇诗》:
新裂①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如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②夺炎热。
弃捐箧笥③中,恩情中道绝。(①裂:裁;②飙:大风;③箧笥:箱匣)
这是一首咏物诗,是咏团扇的,全诗字字言扇,句句不离扇,叙述了团扇的制作、材质、颜色、形状、受宠、闲置的经过。如果我们只看到洁白素绢、造型精美、制作精致的团扇,佩服诗人笔力高超就对此诗欣赏不完美了。诗中有物,物中有人。关于咏物诗,古人有“体物之妙”说。“所谓体物之妙,就是咏物诗要不即不离,不离于物,又不要太粘着物上……”(周振甫《诗词例话·咏物》)因此联系到班婕妤的身世、经历,以及她的遭遇,再细读此诗,就觉得字字含忧,句句皆怨了。班婕妤是汉武帝时的女官,被选入宫后,先为少使,很快得宠,为婕妤,后来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居长信宫,即所谓“班退赵姬升”(鲍照语)。《团扇诗》为她在宫中所作。
前四句是写团扇的不凡,一块洁白无瑕,如霜如雪,又是齐国产的素绢,制成了合欢扇,但仍然鲜亮洁白,如团团明月。班姬本是一民间女儿,一如那齐产素绢,品质纯洁,资质美丽。不幸的是,身不由己,被送宫内,成为嫔妃,结束了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这四句或褒纨素,或赞团扇,其实都是表面文字,实质是借物赞美自己的青春容貌、高洁品质、命运的不幸。
五六句扇子终成君子手中爱物,也是班姬的得宠,但这是一时的呢?还是永久的呢?心中无底。七八句写扇子最害怕的是秋天到来,那时它自然成了弃物。最后两句写到扇子的命运,也是班姬的命运,与其说是担心,不如说这是她预料之中、但又不能逃避的归宿。
上一篇:郑州没有地址可以注册公司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