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什么是思维层次?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
思维,自己的,解决问题什么是思维层次?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人出娘胎以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饿了”,Ta的解决办法就是“哭”,婴儿一哭,妈妈就会“喂奶”,婴儿吃饱了,问题解决了,就会很开心。上学前,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行为上去适应这个世界,于是从“学步”、“学语”开始……上学中,人需要解决“学习知识”的问题,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一步步往上学……工作后,人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职场中的问题,个人生活的问题,家庭中的问题。一个人只要活着,就一直不停地在解决问题……我们可能很少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审视过自己的人生,一个人的一生都在解决问题,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一个人的基础能力,也是核心能力。一个人的“生存质量”的高、低,都由这个人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所决定。“解决问题能力”强,那么,这个人的“生存质量”就高,反之,“解决问题能力”弱,那么,这个人的“生存质量”就低。把这个“关联模式”放到对企业的认识,同样成立。一个企业的“解决问题能力”强,那么,这个企业的“生存质量”就高,反之,“解决问题能力”弱,那么,这个企业的“生存质量”就低。我们平时所说的“企业创新能力”,其实,就是企业的“解决问题能力”。我们要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先要对“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充分了解,只有把“解决问题的方式”充分认识清楚了,我们才能正确地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我们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的实质是什么?
先来认识一下,我们所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以下简称:常规思考方式)。1、遇到“问题”的时候在“常规思考方式”中,当一个人遇到“问题”的时候,其实,只是这个人从自己的“感官角度”接受到了“问题表象”的刺激,因为这种“外来的刺激”引发了这个人的“内心焦虑”,于是,这个人就会认为遇到“问题”了。之后,为了消除这种“内心焦虑”,就开始着手“解决问题”。“外在的刺激——问题表象”如果没有触发这个人的“内心焦虑”,那么,这个人就不会认为“有问题”,所以,也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想法与行为。大家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日常行为模式,看看是不是这样的?从本质上来看,“常规思考方式”并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消除自己内心的焦虑”。用“常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标准,并不是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而是“内心焦虑”是否被消除了,换种说法就是,这件事与自己是不是没有关系了,自己脱了干系,问题就等于解决了。2、“常规思考方式”如何解决问题“外在的刺激——问题表象”一旦触发了“内心焦虑”以后,“常规思考方式”又会如何处理呢?这个人就会检索自己记忆库中的经验、知识……如果,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并没有相关、相似的经验、知识,那么,这个人就会去模仿别人的经验、知识,习惯上把这称为“学习”、“借鉴”。一旦得到了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以后,这个人还不是直接去解决问题,这些经验、知识还会与这个人的偏见、情感、利益等因素进行平衡,经过平衡,最终,会形成一个这个人自认为能消除“内心焦虑”的解决方案,然后,再用这个解决方案去解决问题。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模式,看似在解决问题,实质上,就是在消除自己的“内心焦虑”。很明显,用“常规思考方式”去解决问题,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带来的后果必定是:要么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来了;要么解决了一个问题,又造成了一个新问题;要么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还被激化、搞大了。这种现象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中,相信大家一定是经常看到的。三、了解“问题”的内在构成
“常规思考方式”实际上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也无法真正消除内心焦虑,问题只会越弄越多,焦虑也只会越来越重,“常规思考方式”的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常规思考方式”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缺陷在于:是从自己的立场,而不是从问题的本身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在问题外”的思考模式。而要真正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就必须深入问题的“内在构成”去认识问题,这样才能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一种“进入问题内”的思考模式。因此,我们要想真正学会“解决问题”,必须要了解问题的内在构成。用常规思考方式所理解的“问题”,只是一种能引起人“内心焦虑”的“外在的刺激——问题表象”,而在这种“问题表象”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完整的“系统”。就好比一个人发现自己的皮肤上长了一块红斑,这块“红斑”就是“问题表象”,造成这块“红斑”的原因,存在于皮肤下面的整个人体中,而人体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所以,看到有“红斑”,就简单地用手术把“红斑”切除是不行的,因为造成“红斑”的真正原因,存在于人体这个“系统”中,只有把“系统”中的致病原因解决了,才能真正消除皮肤上的“红斑”。因此,要学会从“系统”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在“系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相互关联的元素,而这些元素又在某种“系统自动力”的作用下运行着。触发人“内心焦虑”的“问题表象”,就是“系统”在“系统自动力”的作用下,在某些时间节点上的表现,这些表象触发了人的“内心焦虑”以后,就被认为“有问题”。所以,要真正解决问题,就必须真正认识问题所存在的那个“系统”;认识在那个“系统”中的各种元素,以及其中的各种关联;认识这些元素之间的关联,是如何相互作用发生关系的,而所谓的问题又是如何在这些关系中产生的。当一个人把“系统”中的各种元素、关联、关系都认识清楚以后,其实,解决问题已经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了。相信大家在职场中一定听过一句话——把问题认识清楚,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大半。我们把问题的“内在构成”认识清楚以后,再看“常规思考方式”,就会发现,“常规思考方式”根本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因为即使按照经验、知识去解决问题,很多经验、知识并不是对于“系统”本身的认识,而是一些对于系统“表象”层面的认识,或者是别人对“系统”的认识,而你的理解能力未必能达到别人对“系统”认识的层面。所以,用这样的经验、知识去解决问题,其实,也只是在“系统”的外面解决问题,这样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绝大多数人在用这样的经验、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还要与自己的偏见、好恶、情感、利益做平衡,与这些因素进行平衡以后,就认为是“逻辑自洽”的最好解决方案。很明显,这种“最好解决方案”一定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四、战略思维(ST)为什么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式?
1、从“发现问题”的角度来看运用战略思维(ST)的思考者,不是因为“内心焦虑”被触发而发现问题。从某种角度来看,懂得运用战略思维(ST)的思考者,在TA们的意识中,就好像存在着一个与“系统”同步的“意识影像”。也就是说在TA们的意识中,有一个与外部“系统”一模一样的“系统投影”。当TA们从现实世界中观察到系统某些“表象”的时候,就能在自己意识里的“系统投影”中,同时认识到“系统”内的各种元素的关联、关系,从而发现造成“问题表象”的内在原因。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当普通人认为没有问题的时候,战略思维(ST)的思考者却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当普通人认为有问题的时候,战略思维(ST)的思考者也许认为那并不是问题。2、再从“认识问题”的角度来看战略思维(ST)的思考者对问题的认识,与自己的经验、知识都没有关系,与自己的偏见、情感、利益更没有任何关系。战略思维(ST)的思考者所认识的,不是问题表象,而且认识的方式也不是通过感官,而是一种在意识内的“直视”——对形成“问题”的、“系统”内在的各种元素之间关联、关系的直视,通俗地说,就是把问题“看”清,当然,这种“看”不是眼睛视觉上的看,而是在意识中“看意识影像”。敏感的读者也许会问,在意识中“看意识影像”,那么,“看”的主体如果不是眼睛,那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会在本专栏的后续文章中进行解答。这种对问题内在的“直视”,在中国历史上,一定是普遍使用过的思考方式,所以,在汉语中,我们至今保留了“看法”以及“对这个问题是这(怎)么看的”的用法。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略思维(ST)思考者王阳明所说的“随感而应无物不照”,说的就是对问题内在的“直视”。3、再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运用战略思维(ST)思考者TA们解决问题,不是依据经验、知识,而是根据“问题”所在“系统”的具体运行情况进行解决,所以,这样的解决问题,往往会给人以“神来之笔”、“出奇制胜”、“化腐朽变神奇”、“以拙胜巧”、“无招胜有招”的感觉。对于运用战略思维(ST)思考者来说,TA们发现、认识、解决问题并不依靠知识、经验,而是依靠一种让自己的意识进入“系统内在”的能力,让自己的意识在“系统”中“直视”系统内在各种变化,王阳明把这叫“随感而应无物不照”。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意识到,如果想要学习成为一名战略思维(ST)思考者,“知识学习”并不是主要因素,就从心智玩家自己的经历来看,在训练自己拥有战略思维(ST)能力的过程中,并不需要知识学习,知识学习从某种角度来看,反而是阻碍战略思维(ST)能力开发的重要原因。想要拥有战略思维(ST)能力关键在于,对自己的“心智系统”要有清晰的认识,并进行相应的转换练习。那么,知识对于战略思维(ST)思考者来说不需要了吗?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