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什么是思维层次?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
思维,自己的,解决问题什么是思维层次?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些问题,我们回顾的时候,会觉得没什么太大的难度,但是作为当事人,这种突破的难度却非常大。
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
中国人使用印章,至迟也有几千年的历史。
即使说黄帝、蚩尤的传说不能作为信史(古代的传说中黄帝和蚩尤都有自己的玺,也就是印),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基本是可以作为采信的历史。
至迟到汉代,就已经有了一项传统,把经书刻在石碑上,刷上墨水,拿纸把它拓下来,把经书复印走。那你说这和印刷术有什么区别呢?而中国的雕版印刷则要到唐朝才出现,唐中期以后才开始大规模的使用。
从拓经到雕版印刷,说简单点,就是翻了个个,就是一个竖着放的板,和一个横着放的板,就这么点区别。但是捅穿这么一层窗户纸,用了400年。
看到这你可能都为我们的老祖宗着急,印章也好、拓经也罢,和印刷从最底层的逻辑上没任何区别,就是在一个物体上,刻出反字,然后涂上颜料再把它印到纸上。
而从雕版到活字印刷又用了几百年的时间。
难道是我们的老祖宗那么笨吗?如果你放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中国人还是发明的早的。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很多人觉得没什么,就像很多划时代的革命性产品或者科技大爆炸时期的很多创新,回头看看,逻辑很可能都异乎寻常的简单,但是每一步,聪明的人类却都要花上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才能真正的实现。
第二个例子:
欧洲经历了将近1000年的黑暗中世纪,神权把人性、人的创造力全部禁锢,而真正让欧洲走出黑暗中世纪的是一次偶然事件—黑死病。黑死病让欧洲人口减少了40-60%,这引发了欧洲的普遍怀疑的力量,逐步解除了思想的束缚之后,才有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大解放,才有了后来诸多的机制创新和后来的工业革命。
人类社会,想拆掉我们思维里的墙,何其困难,我们历史上的那些顶尖的聪明人也要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才能打破思维里的那些墙、走出思维的误区。
人做事,从思维层面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靠自我经验,在较低的层面上,不断的碰壁、积累经验,也就是吃一堑长一智,这时候的特征基本就是跟着感觉走、跟着经验走。
第二个层次:快速的吸收历史上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然后用这套思维框架,不停的快速复制,取得相对意义上而言的比较大的成功,这个阶段是他在更高的层面上形成了闭环。但是,成功的经验,不断的成功也可能会导致巨大的失败,或者说难以突破的瓶颈。因为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路径依赖,很多人因自己的思维框架受益,但是最终也被自己的思维框架禁锢。
第三个层次:拆掉思维里的墙,回归到事情的本质,在更高的层面上,重新建立闭环。而核心和重点,就是拆掉我们思维里的那些框架、禁锢,重新形成更高层面的框架。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在第一个层次,能够到第二个层次的人,基本上都会有所成,而能够把一个思维框架发挥到极致的人,基本上也都能取得很大的成就。而能够达到第三个层次的人则极少。
造成这种情况有几种原因:
第一种原因:跟着感觉走,不注重总结经验,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第二种原因:把自己的经历、经验形成唯一可信的结论,并把这些经验自我强化,钻进牛角尖。
第三种原因:懂得学习前人的经验,但是不清楚这些经验、规则,使用的前提条件。很多人总是想模仿一些成功人士的经验,首先很少会有人把他真正成功的根本原因告诉你,再就是成功的经验很难复制,因为成功的前提条件很多时候是机缘巧合的结果,而不是必然。
第四种原因:过度的依赖自己成功的经验,也就是路径依赖,在一次成功之后,不断的强化自我的经验,如果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以往成功的经验很可能会变成负担,或者是导致失败的最大诱因。
第五种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懂得反思自己思考问题的模式,也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最好先认识一下自己的认识能力。
我们现在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每个人脑子里都有各种各样创新的想法。但是绝大多数创新一点也不新鲜,当你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千古难有的创意的时候,突然发现你的想法已经有很多人在做了,为什么呢?难道是大家英雄所见略同?差不多,因为很多人的创新方法论基本是一样的。现代创新学,把创新分为颠覆式创新和持续性创新。其实持续性创新说白了就是不断的改进,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经验、使用反馈等等信息作出持续的调整,让产品更好用,这里并不是要否定持续性创新的价值,人类的绝大部分创新都是来自于持续性创新。
颠覆式创新受到很多人的推崇,但是如何颠覆,颠覆式创新的方法论能不能找到?颠覆式创新需不需要持续性创新提供支持?答案是肯定的。
我出去参加各种会议的时候,经常开场会说一句话:我是来给大家开脑洞的。所谓的开脑洞,就是一种想象力。
我经常说,我们现在的企业家,很多都缺乏想象力,原因是前些年钱好赚,大家把成功的经验快速的复制,就可以赚到更多的钱,不需要做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花更多的精力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而经济新常态下,如果还是依靠原来的经验,很可能会越来越难,这种条件下,就必须越来越重视商业的想象力,我一直在筹备的一门课程就是,从商业想象力的角度重新解读《庄子》,市面上绝大多数解读庄子的书和课程,基本都是从文学想象力的角度来解读,因为和商业、企业、经营离的比较远,所以对于启发我们的商业想象力起到的作用相对来说要小的多。
我们今天先来看一段《庄子》里的内容,希望充满想象力的庄子可以为我们提供颠覆式创新的一些启发。
《庄子·大宗师》: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这一段选自《庄子》的大宗师,从字面意思理解,这一章其实讲的是如何成为一代宗师。很多人想开山立派,成为一代宗师。但是真正成为宗师级的人物不是靠人多势众,有多少弟子,有多少人供养。真正的宗师应该是实现了重大突破,而能将这些突破传授给更多的人,普遍提升绝大多数人的能力的人。现在的大师或者说更多想成为一代宗师的人,更多的是装神弄鬼、胡搞一通,活在群体吹捧和自我吹捧的假象里。
还是简单说一下字面的意思吧:知道哪些是自然的作为,哪些是人的作为,就达到了认识事物的极点。知道自然的作为,是明白事物出于自然,自然而然;知道人的作为,是用自己的智力所知的,去保养爱护自己智力所不能知的,以使自己享受天然的年寿而不中途夭折,这才是智力对事物认知的最高境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