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战国初期,魏国曾拥有大好局势,为何最后却丧失了霸权?
魏国,秦国,齐国战国初期,魏国曾拥有大好局势,为何最后却丧失了霸权?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魏国的衰落是因为战略方向错误,这个锅魏惠王不能背,因为魏国的战略方针在魏国最初的时候就已经制定了。
战争是战略的延伸,作为根本的战略都错了,战争再怎么胜利都是徒劳。
1
魏国在战国初期,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大佬,逮谁揍谁,没有人敢不服。
有人说魏国的衰败是因为天天欺负别的国家,导致别的诸侯联合起来揍魏,让秦国钻了空子,魏国失去了河西之地;
有的说法是魏国天天打架,打得国库空虚,把国力打没了。
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战略方针错了。
战国初期的魏国,有拳打幼儿园,脚踢敬老院的实力,不是战略方针错误,根本不会衰败。
2
魏国为何会这么强大?
因为魏国是第一个变法的国家。
当君主做什么最重要?眼光,战略眼光和用人眼光。
千里马多了去了,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就少得可怜了,魏文侯就是一位伯乐。
魏文侯任用了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等人。
看魏国的发展史,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和秦国崛起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悝在魏国进行了变法,堪称战国变法始祖,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就是照抄李悝的变法。
吴起训练了一支叫做“魏武卒”的军队,大战72场,胜64场,平8场,负0。
这完全就是秦昭王时期的白起。
吴起给魏文侯讲述了黄河以西的重要性,魏国因此直接向西吞并了五百里,控制了整个崤函地区,秦国直接门户大开,无险可守。
最重要的是,魏国独享了黄河之险。
这与秦国在崛起之后吞并天下之前,何其相似。
3
魏国的战略目标对准哪里了呢?
河内地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原地区,当然河内地区只是中原地区的一部分,不过是最肥的那一部分。
这个地方,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地势平坦,部队行军方便。
而且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正统,最主要的是,这块地方都是一些小国家,容易打。
可以说,这块地方就是一块超级大蛋糕,可惜这块蛋糕有毒。
魏国制定了战略方针以后,一直到魏惠王都不曾改变,魏惠王绝对是一位雄主,可惜他只看到了利益,没看到危机。
也许是魏国的强大蒙蔽了他的双眼。
魏国开始大力开发河内地区,范围被拓展得越来越大,后来魏国直接将重心完全放在了这个地方。
河内地区好,确实很好,问题是,你魏国看出来了,其他国家也不是瞎子,人家也看得到。
魏国的河内地区被齐、赵、韩、楚四个大国保卫,周边还有郑、宋、卫等小国。
这个地方是标准的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也成为了四战之地。
最要命的是,这块地方虽然好,但有一个致命缺陷,无险可守。
你打下来容易,人家进攻也容易。
魏国要想守住这块宝地,必须投入大量的士兵进行防御,无形之中加大了魏国的防御成本。
如果有天险,据险而守,比如函谷关,完全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河内地区没有险地,还被四面包围。
人家进攻成本比魏国的防守成本也高不了多少。
魏国偏偏放弃了往关中地区发展,选择打下河内地区。
关中有四个关,萧关、散关、武关、函谷关,是不是特别熟悉?这完全就是秦国路线吗。
4
魏国本来就控制了崤函地区,秦国门户大开,此时秦国很弱,在“国际”上也被称为蛮夷,属于孤立状态,如果魏国往关中地区发展,去取秦国,则又要另外一番天地了。
在不能一国独占群雄的时候,选择降低成本,积攒优势,比如秦国就是一代代积攒过来的。
积攒的前提是可以平稳发展,河内地区的地理环境根本不能让魏国平稳发展,太不安全了。
5
魏惠王主政之后发现,四面八方全是敌人,打了胜仗,国力却一天天疲惫,当然了,因为成本高吗,不光要打,四面还都需要大量人马去守。
魏惠王决定破局,他把目光放在了积怨已久的赵国身上,准备全力讨伐,一举破赵。
魏惠王为了免去灭赵的后顾之忧,找韩国、秦国、齐国商议,达成协议,都不准帮忙,就在旁边看我魏国灭赵。
可赵国即将被灭的时候,齐国站出来了,不能让魏真把赵灭了,不然魏国变得更强大了,齐国彻底成为软柿子了。
齐国决定发兵救赵,齐国在孙膑的建议下,直接攻打魏国的河内地区重城——大梁。也就是魏国的陪都。
这就是历史上的围魏救赵。
这场战役也凸显了魏国选择河内地区发展的劣势,人家直接可以长驱直入,因为你无险可守。
6
两年后,魏惠王突然发现隔壁的韩国起来了,一转眼功夫,都四神装了,感受到威胁的魏惠王,决定灭韩。
魏惠王现在“国际上”活动一下,告诉大家,我要灭韩了,都别来拉架。
魏惠王一切准备就绪,发兵攻韩,直接进攻到了韩国首都。
这时候,齐国又站出来了,还是那个理由,魏国把韩国灭了,就更强了,齐国就成软柿子了,不行,我要救韩。
于是,齐国再次进攻魏国的陪都大梁。
上演一处围魏救韩。
魏惠王鼻子都气冒烟了,又是齐国人,而且还是打大梁,这小子太不是东西了。
暴怒之下的魏惠王下令,放弃韩国的优势战场,直接掉头,举全国之兵讨伐齐国。
齐国一看,这完犊子了,把魏国这地惹毛了,我未必打得过啊。
这时候孙膑又站出来了,别怕,有我呢。
孙膑运用减灶法,迷惑魏军,比如今天要用十万灶做饭,明天就八万灶做饭,后天就三万灶。
让魏国认为齐国士兵害怕魏国都跑了,魏国庞涓果然中计,结果中了齐国埋伏,魏军大败,庞涓自杀。
此战之后,魏国精锐尽失,魏国一落千丈。
后齐、赵、秦三家共同伐魏,魏国尽失河西之地,崤函地区落入秦国之手,秦国松了一口气,我家终于装上大门了,不怕别人来打我了。
总结
表面上看,魏国衰败,是魏惠王对赵、韩用兵的结果,导致魏国最终被埋伏,国力大损。
实际上还是因为战略问题,魏国把战略方针放在了河内地区,无险可守,强敌环伺。
比如对韩、赵的战争中,齐国都能轻而易举地进攻魏国的陪都大梁,如果魏国像关中地区发展,又有崤函地区的天险,齐国就算比魏国强,也是打不进来的。
魏国在河内地区,投入国防成本几何式增长,消耗了魏国的国力。
没有天险,魏国攻打其它国家时,敌国可以趁魏国空虚长驱直入,魏国就这样疲于奔命,越打越弱。
综合来说,魏惠王大军被齐国所灭只是魏国走向衰弱的导火索,魏国的战略方针,注定了魏国的衰落。
上一篇:新生宝宝腹胀,该如何护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