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易经》是一本怎样的书?
周易,易经,孔子《易经》是一本怎样的书?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下面,我就说说周易这本书在我眼里的“样子”。
也只能是“样子”,周易这本书结构的样子。顺带说明一下,这也是本文标题不够通顺的原因。
要说明周易这本书的“样子”,最直接的途径和方法就是,说说这本书是怎么“写”的。
周易这本书,最初的时候叫“八卦”,并且还是“先天八卦”。
▅▅▅▅▅
▅▅▅▅▅ 乾 天
▅▅▅▅▅
▅▅ ▅▅
▅▅ ▅▅ 坤 地
▅▅ ▅▅
▅▅ ▅▅
▅▅▅▅▅ 坎 水
▅▅ ▅▅
▅▅▅▅▅
▅▅ ▅▅ 离 火
▅▅▅▅▅
▅▅ ▅▅
▅▅ ▅▅ 震 雷
▅▅▅▅▅
▅▅▅▅▅
▅▅▅▅▅ 巽(xun) 风
▅▅ ▅▅
▅▅▅▅▅
▅▅ ▅▅ 艮(gen) 山
▅▅ ▅▅
▅▅ ▅▅
▅▅▅▅▅ 兑 泽
▅▅▅▅▅
上面这八个八卦符号,就是周易这本书最早的样子,其中,卦图下有多少具体的内容,不详。
可能马上就会有人反驳说:你这不是扯淡吗?你说周易这本书是这个样子,怎么练个书名都没有啊?
你说对了,太古,太古老的时候,中国人写的书,大多是没有名字的。没有书名,直接就是书的内容。
确定一下,这个时候的周易,叫【八卦】,或者叫【先天八卦】。
八卦或先天八卦,是谁写的呢?
据说,是中国人的先祖,伏羲氏写的。
应该说是伏羲氏创制的八卦,八卦就只有这八个八卦符号吗?
当然不是。
八个八卦符号,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文章目录,在这八个天、地、水、火、雷、风、山、泽的目录下,各自都有”一堆“的文章内容。
文章内容怎么还论“堆”了呢?
因为那是甲骨文啊。就算一片甲骨能记录一件事,几十、几百件事的记录“装订”起来,你说能不论“堆”吗?
也许你会说:这论“堆”不论“堆”的事,是谁说谁有理的事,暂且放下。你倒是说说这“堆”的内容啊?八卦书里都说了啥啊?
要说八卦的内容,我哪说的清啊?因为咱也不认识甲骨文啊?
怎么办?
这先天八卦的内容要和后天八卦的内容一起说。
怎么还有后天八卦?
我把书拿来你就知道了。
这时候的周易这本书叫【后天八卦】。
【后天八卦】是谁写的呢?
周朝的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西伯昌写的。
所谓的“文王重卦”,就是西伯昌把先天八卦作了推演、排列,先天八卦的每一卦都与其他卦两两排列、重合,得到了八八六十四卦。重卦后的六十四卦代表的内容更多、更具体、更全面,自然也就更周全。重卦本身就是对卦的“易”,又是周朝开国初期的文王所做,故亦有周朝之意。
文王重卦之后的“后天八卦”才能真正地叫做【易】或【周易】这本书。
看到这里,有人肯定会嗤之以鼻地说,你胡扯到这里,啰里啰嗦了半天,【周易】不就是【易经】吗?
虽然,易经,这个叫法,现在是相当地普遍,相当地通俗了,严格说来是没有【易经】这本书的。
因为,易经是一个尊称,人们心目中的易经,真实的名字叫
【周易正义】
为什么有易经这个叫法?易经这个叫法还这么的普遍和流行?
当然是因为是“孔子赞易”。
孔子“晚而好易”,对西周时期的“后天八卦”也就是“周易”,作“十翼”加以解释和说明。
那么,孔子是如何赞易的呢?
简而言之,就是做《彖》、《象》、《文言》对卦图、卦象、卦爻作了解释和说明,以及《系辞》《说卦》等对易经作出总结性的论述。
其解释、说明的对象自然就是卦辞、爻辞了。
比如,人们所熟知能详的“潜龙勿用”,“飞龙在天”等。
在这里需要重点说明的是:
这些卦图、卦辞、爻辞,都是“周易”里面原有的内容。
基本上,周易里,孔子引用的话,都是周易原有的内容。
孔子赞易,即会对周易加以整理和删减,自然,必不可少的是也要对其丰富和完善,加上自己的内容。
但,孔子不一定就给这本书起过名字。
八卦,周易,
在八卦图下、六十四卦图下,是有自己原有的卦爻辞内容的。
只是,如今,他们已经都混揉到一起了。
要区分哪些是先天八卦里才有的,哪些是周易后天八卦里才出现的,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
孔子赞易几百年后,到汉代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赞易”后的【周易】被奉为了儒家经典,位列四书五经之首经。
“经”是经典之书的“经”,书是【周易】的这本书。
汉代独尊儒家后,又过了几百年,到了隋唐时期,孔子的后世孙孔颖达(574-648)奉唐太宗之命主编“五经正义”,首经就是【周易正义】。
一点不完全正确的看法吧:儒家看周易是【易经】,【易经】也就是【周易正义】,其他,尤其是道家看周易就是【周易】。
为什么会有这个看似多余的看法呢?
儒家把【周易】或者说【周易正义】奉为五经之首,是把它看作了自家学派的纲领性文件的。原因就是,孔子在周易的《系辞》里论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
那就是尊卑有序。
在确定了尊卑有序这个纲领性的观点后,儒家们推行的三纲五常就有了合理性、合法性、正统性。
合理、合法又正统,儒家是不会对周易再做出大的变异或改动了。
但是,周易,不是儒家人物一家在用,其他人也在用。
尤其是汉唐以后,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没有读过周易的人,是算不上文化人的。
古代读书人耗材费力的读书为什么?当然是参加科举考试啊。参加科举考试考什么,主要地内容就是四书五经。
考上了科举功名,当然要达则兼济天下。
考不上呢?或仕途中断了呢?
当然是要退则独善其身。
读书人可以知书达理,明哲修身。
还有芸芸众生,怎么办呢?他们面临的问题更多,需要解疑释惑的方面更多。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毋庸讳言的是,古代中国人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打卦、算命、看风水,驱鬼、捉妖挂灵符。
当然,还有悬壶济世的医生。
古代,医师、巫师、道士,是密切相关的行业关系。一般而言,或多或少都会信奉黄老之学。
信奉黄老之学的人,是把《黄帝内经》、老子的《道德经》视为经典的。除此之外,还有一部重要的著作,那就是《周易》。
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医者、道家、隐士之流,还有为数不少的儒家人物也会加入进来,共同推动了周易向着另一个深度和广度来发展,从而促进了易学的产生。
易学,简单而言就是对周易的具体的运用与扩展,以及由此形成的一些观念和做法。合理的成分有,不合理的部分也存在。在此,略举一二:
北京的故宫是符号易理的;
算卦、算命、算日子,这些行为都是存在的。
总之,不可否认的是,不论合理与否,对错也罢,易经的影响却是一直延续、扩散至今的。
现在,我们可以把周易的外在的样貌来区划一下了。
上一篇:某人生前办理了很多信用卡,家人都不知情,死亡后其家人有还款责任吗?有何依据?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