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家最被王侯将相们接受?
国君,法家,儒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家最被王侯将相们接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家最被王侯将相们接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郭文宗的邀请。先来审一下题。严格来讲,春秋和战国的主要社会现象,社会矛盾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另外,王侯将相也是个通俗的说法,因为比如春秋时期的霸主的爵位是公,就是诸侯的级别;到了战国才有很多称王的君主。王是一身兼三职的,代表君亲师来推行教化。至于将相和诸子的关系就更密切了,我们知道孙武,孙膑可以归到兵家,张仪、苏秦可以归到纵横家。
所以我打算重点谈谈国君(春秋的公,战国的王)和诸家的关系。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地方实权派——国君,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地盘和人口,就是资源的问题。所以整个春秋战国的社会现象就是资源争夺战。
但侧重点又有所差别,体现在:春秋时期的生产力情况导致兵农是合一的,在资源争夺战中拥有优势的是老牌的诸侯国,比如齐国,晋国,楚国这些大国,广大的其他诸侯国在当时的背景下显得黯然失色了。这一时期也有大战,也有决战,但大都由称霸者挑起,和小国关系不大。战国时期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国家的减少,主要诸侯国只剩下七个,而且都可以称雄一方,彼此制衡。在春秋时期推行的赋税制度,到了战国已经普及,而且许多诸侯国进行了变革,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典型的特征就是商业活动频繁很多。这一时期的战争规模大,周期长,场面惨烈。可以说资源争夺战正在被秦的统一理想所取代。好,交代背景有点长,其实应该更细致,更完备的,限于篇幅,就来回答问题。
春秋时期,诸家最受诸侯国接受的是哪一家?前面交代了社会现象——资源争夺战,那自然排除掉医家,农家,乃至儒家。儒家的仁政和王道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孔子亲自去列国介绍他的治国理念,但当时的历史条件,诸侯国君都没能采纳他的建议。道家也是很有影响力的,因为道家的始祖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开国功臣——姜太公,所以,道家学派在当时是最有广泛性的。不过,这里所将的道家学派,和老子那一派有所不同。他代表大道——中华文化的根,我认为和周公,姜太公很接近的学派。从“春秋五霸”的影响力来看,齐桓公,晋文公和他们的谋臣——管仲、鲍叔牙还有五贤士等,都表现出各式各样的侧重,比如管鲍可以归到法家;五贤士可以算作兵家,但是我觉得这样划分并不公允。
理由如下:春秋时期,齐晋秦楚都是西周的诸侯国,都受周公,姜太公的影响。所以他们的作为可以称得上有勇有谋,能文能武,这些君主和谋臣应该可以和姜太公划到同一学派——道家。这个道不是老子那个道,而是中华文化,学派大道那个道,伏羲,文王那个学派。到战国时候,春秋时候产生的诸家很多依然存在,并且得到了发展。儒家就不谈了。医家,农家也不必谈。
显而易见的是兵家,春秋时候的孙武就是典型的代表,战国时候的孙膑,庞涓也都是。他们是所有君主共同的选择吗?看看孙膑的职务——军事,庞涓的职务——大将军,就知道应该不是最显赫的。当然影响力是很大的,比如后来秦国的王翦都是兵家的代表。还有那个有名的四大名将,都可以体现出兵家在战国时期拥有的显赫地位。还有墨家,墨家和诸侯国的关系很密切,墨家有广泛的知识分子群众基础,可惜,始终没有走上历史舞台。苏秦张仪这种纵横捭阖之法——类似今天的国际斡旋,搞外交,组织结盟对抗另一个组织。这在七雄并立时期,势均力敌的时候管用过一阵子,后来被商鞅的富国强兵策略打破了这种平衡,因而也是昙花一现。
所以,不得不承认的是战国时期——商鞅所代表的法家学派最受君主喜爱。从管仲到商鞅,再到后来的李斯都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也许这是乱世用重典的原因之一吧。但是商鞅本人的遭遇以及秦王朝的短命都告诉我们,法家其实是很糟糕的治国之法。严刑峻法下的统治换来的是老百姓激烈的反抗。所以,汉朝建立之后,马上恢复黄老之治。综述,春秋战国,诸家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之下,真正经得起考验的是儒家和道家。而这两家的源头就是周公,姜太公所传下来的道——中华文化的大道。就是我在这里谈的头头是道,您觉得有道理或没有道理的道,这个道就是自然律,就是人性,就是人人都向往的爱与安全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墨子周游列国,也处处碰壁。
二子唯一的不同,孔子虽然不受国君重用,诸侯往往会宴请孔子,孔子可以美餐一顿。而墨子由于是平民出生,职业是百工。楚王听闻墨子想拜见他时。说墨子学说是贱人之学,不可登大雅之堂。墨子连见国君一面,都困难。
与儒墨不同的是法家。秦王读到韩非子的著作后,说出了肺腑之言: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足恨!
法家为什么那么受国君待见?从其思想中可以找到答案:
一、以刑罚捍卫君主,奴役臣民。君主必须牢牢钳制刑罚。韩非谓之: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杀之柄。
二、以阴谋诡计捍卫君权,奴役臣民。
三、实行愚民措施。让人民成为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四、贫民、辱民、弱民、疲民、虐民。
五、三纲理论。韩非谓之: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治常道也。
六、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韩非谓之:主而诛臣,焉有过!
七、让君主拥有无限权力。让臣民成为狗奴才。大臣是:从主之法,顺主之为,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人民是:寡闻从令。
而儒家恰恰相反。孔子曰:君君、臣臣。首先,以君道的标准约束君主。然后,再以臣道的标准约束臣子。就是以礼法把君主和权力关进牢笼,今日谓之宪政。儒家还主张立法为民,司法独立,疑罪从无,不罪无辜。
儒家主张,把人民当奴才的暴君,必须诛杀。孔子歌颂汤武革命。儒家当然不受君主待见。
除了法家外,黄老学派也受君主欢迎。黄老学派就是以儒家道思想哄天下,以法家思想治天下。
黄老学派一方面,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另一方面主张,以刑罚捍卫君权,奴役臣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