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明朝一年税收仅为宋朝的1/8和清朝的1/4,为何这么低?
明朝,宋朝,岁入明朝一年税收仅为宋朝的1/8和清朝的1/4,为何这么低?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明朝万历初年的税赋收入合计约2217万两白银,而北宋宋真宗时期的国家财政收入高达1.6亿两,清朝光绪年间每年的税收也达8000万两,也就是说明朝一年的税收仅为宋朝的1/8和清朝的1/4。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的税收,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很难用一言以概之。不过农耕社会的财政收入,可以用主要指标,比如粮食、绢帛和白银作参考,宋朝的这几项指标其实都不如明朝。
宋朝1.6亿岁入的理解误区
关于宋朝1.6亿的岁入,很多人都以为是1.6亿两白银。其实,宋朝的税收,并不是单纯货币收入,而是货币和实物的总收入。也就是说北宋所谓的岁入1.6亿,并不是收了1.6亿两白银或者1.6亿贯铜钱。
至于收了些什么东西,看表说话:
这是北宋至道三年的总岁入,右下角是当年的税收合计,数字是八千万左右。
请注意列表中左上角的“钱”(就是白银和铜钱的税收)。看清楚了,是465万!
明朝张居正改革之后,国库收入虽然只有一千多万两,但这一千多万都是真金白银。清朝光绪年间的八千万收入,也都是八千万两真金白银。能取得这个数字,还是因为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造成的。宋朝三百年的合计,白银都没有1.6亿两,怎么可能岁入1.6亿两呢?
宋朝的税收只是看起来很吓人!实际上最值钱的三项收入:谷、钱、布绢绸加起来,连四千万都没有,巅峰时期也不到七千万。所谓的岁入1.6亿,要看这1.6亿里面都包括了什么东西。
比如说“刍茭”(前面列表中用蓝色的线框出来的),国库一年收了三千万捆。知道刍茭是什么东西吗?
其实就是牲口吃的饲料。这个玩意,城里的孩子没见过,农村的孩子应该都知道。就是乡下堆得老高的草料。那玩意值钱吗???宋朝一年收三千万捆。不懂宋朝税收统计的人,还以为是三千万两银子呢!
(这就是宋朝国库岁入三千万的刍茭……)
宋朝与明朝的对比
如果按照宋朝的这种货币和实物,混合统计税收的方法,明朝的数字比宋朝更高。
大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岁入:
税粮:2775万石;布帛、绢:132万疋;绵、棉花:278万斤;草料,就是宋朝的刍茭:3984万束;水银:229万斤;盐课:204万引;户口钞:8842万贯;杂课钞:7392万贯;
其它的杂类不统计,就统计上面列出来的实物和宝钞税收就有2.25亿!如果把宝钞的统计扣掉,也还有7500万的税收(按照宋朝的税收统计口径)。
并且还有两点要指出来:
宋朝的粮食统计单位,也就是“石”的容积比明朝的要小。宋朝一石粮食,只有明朝一石粮食的三分之二。那么宋朝的岁入3000万石,在明朝就只有2000万石左右。
宋朝丝线和绵是按两记录的,而明朝是按斤记录的。比如北宋至道三年,岁入棉花517万两;明朝弘治八年棉花岁入278万斤。把斤化为了两,1斤16两。明朝仅棉花一项就有三千多万两,是宋朝的六倍。
这样看,明朝和宋朝的差距很大吗?其实也没有多少差距。宋朝确实富,但明朝也不穷。之所以出现宋朝的税收是明朝八倍的怪论,完全是因为不懂宋、明两朝税收统计口径造成的。
说到这里插一句。
很多人说宋朝与辽国的澶渊之盟,每年赔的那点岁币并不多。宋朝每年一亿的税收,每年才赔三十万,零头的零头,不值一提。
大错特错啦!
说这种话的人,这就是我上面说的,把每年岁入,收的三千万捆牲口饲料,误以为是白银了的伪宋粉。
北宋真宗年间的绢帛年入也就一百万匹,其中有二十万匹要送给辽国,相当于八分之一!这还不够多吗?
而且,西夏还笑着说,我还有份呢!每年十五万匹绢,七万两银子。
契丹人跟西夏人又不傻!宋朝岁入的那些不值钱的铜钱、木炭、柴火、草料,人家根本就不要,就要最值钱的白银和绢帛。宋朝的岁币负担,尤其是白银负担,其实是很重的。
明朝与清朝的对比
清朝确实比明朝有钱,这是没疑义的。因为清朝自雍正以后,改变了明朝以及明朝以前历代王朝的一个弊政。
明朝之前存在一个弊政,有三类人是不用向朝廷缴税的:
(1)在职官员;
(2)退休官员;
(3)有功名的人(秀才、举人)。
这样一来,地方上的财主就跟官员和有功名的人相互勾结,大肆兼并小农民的土地,并把自己的土地寄存在官员和有功名的人的名下。凭借官员免税的特权,不向朝廷缴纳税赋。
税赋的压力,就全部转嫁到中小自耕农的身上了。明末流民遍地,与朝廷财源枯竭,不得不加大征敛力度有关系。因为朝廷的征税再怎么厉害,官绅是免纳税的,与他们无关。受苦的是老百姓。
雍正皇帝之后,深恶痛绝,在全国推行了三大改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摊丁入亩、耗羡归公。一举扭转了明末张居正改革,想改但是没有改成功的遗憾。
尤其是第一项,免除了官绅和读书人免税的特权。规定官员和读书人,也必须缴纳赋税,使国库的收入大大提高。
这项改革,宋朝和明朝都想改。但是改革阻力太大,都没有成功。明朝比宋朝更惨,国家穷的要死,特权阶层有钱,但是他们一个大子儿都不掏。皇帝从其它方面开辟税源,比如说像宋朝一样收高额商业税。结果导致文官集体抵制皇帝,并且大肆赞扬抗税的人是英雄。骂皇帝是昏君!
抗拒征收商业税,谁才是最大受益人?是小老百姓吗?小老百姓一年才挣几个钱?有钱人才是最大受益人。
哪些人最有钱?必须是大官僚和大地主。这些人不光有钱,而且还有权,能动用舆论的力量逼迫朝廷降税。起义军进北京后,从这些蛀虫家里搜出来的白银,是国库的几倍之多。最后他们一死以谢天下,被民间奉为英雄,皇帝被黑了几百年。
当然了,清朝的改革也并不是雍正一个人干成功的。实际上清朝绝大多数时间,赋税并没有达到明朝的几倍以上。
因为明朝有腐朽的藩王制度,清朝也有腐朽的八旗制度。藩王和八旗,是比官员和士绅更有特权的人。这一点,明清两朝半斤八两。宋朝相对来说更好一点。
清朝的赋税大幅度增长是两个时期:洋务运动和《马关条约》之后。
清朝因为鸦片战争,被迫的加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国际贸易的限制从数量上到地域上都被打破了,清朝的关税从道光之前的四百万两,迅速飙升。光绪时期,达到两千万两左右。宣统时期达到四千万两左右。
马关条约之后,因为要赔日本两亿三千万两银子,朝廷迫于财政压力,放开了民间办工厂的约束。民间能办厂了,这一下子,全国各地的工厂数量嗷嗷上涨。借工业的生产力,中央的财政也翻倍式的增长。宣统时期,清政府的中央岁入突破了1.9亿两。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