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问斩为何选在“午时三刻”?
午时,秋后,犯人古代问斩为何选在“午时三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什么古代处决死刑犯,大多都要选择秋后执行呢?其实这是封建统治者,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而刻意为之的结果。
因为在古代农耕社会,农民是整个王朝稳定的基础。因此封建统治者便需要采取各种手段,当然也包括震慑手段,尽最大可能消除封建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
又由于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农民承担着繁重的劳役和税赋,又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忙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因此只有在秋收之后,农民才能获得一段相对清闲的休息时间。
所以,古代统治者为了利用处决死刑犯,起到杀一儆佰震慑人心的作用,自然会选择秋后问斩。因为只有在“秋后问斩”,才能吸引人们围观,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震慑作用。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在“午时三刻”处斩犯人?这当然与古人的迷信思想有关!因为古人认为午时三刻阳气最重,可以震慑被斩犯人的“阴气”,使其“阴魂”不能“作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古代刽子手在处斩犯人时,通常都是身着红衣手执挂了红布条的鬼头大刀,一般还要喝上几口酒,并将酒喷在刀上,然后才会手起刀落,砍下犯人的头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人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秋季天道肃杀,秋后问斩合于天道,冬季粮食也少,养死囚压力大,
午时三刻,阳气最旺达到极致转而阴生,也是所谓合于天道,
大早晨,春天杀人,哪怕是罪犯死囚也属不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午是三刻是一天中阳气最旺盛的时侯,避免斩首后阴魂不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午时三刻开刀问斩”经常出现在古典小说和影视剧当中,另外还有一句“秋后问斩”也为我们熟知。这两句“名词”的频繁亮相,不经使我们对其产生了一些好奇,古人为何偏偏要在秋后及午时三刻对犯人执行大辟之刑呢?这两个时间点有什么深意吗?
首先“秋后问斩”和“午时三刻问斩”,都属于古代对犯人执行死刑的时间节点,秋后是指过了“秋分”之后,午时三刻在古代有两个时间点,对应问斩的午时三刻大约是现今的11.45分(后文具体介绍)。
在一般情况下,午时三刻是配合秋后这个时间点来执行,不过也有特殊情况,不到秋天时,就对犯人行刑了,因为秋后相当于现代的死刑缓期。如果判定是斩立决,那就不用等待秋后了,在当天或者之后的某天就可以执行,如果是罪大恶极者,也不一定会等到午时三刻。
至于古人为何要选择在秋后的午时三刻执行死刑,主要源自于古人的认知和迷信,以及对死刑的敬畏和尊重生命。古人认为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不适宜执行大辟之刑,秋冬季节,草木开始凋零,天气逐渐寒冷,执行死刑可顺应天道。
为什么要选择午时三刻执行,是因为古人认为人死之后阴气太盛,只有选择阳气充足的时辰行刑才能压制住杀人的阴气,而午时三刻便是阳气最盛的时辰。不过选择秋后和午时三刻行刑还有其他的深意,其中也有为犯人考虑的。
古代选择“秋后问斩”的原因
从上文已知,“秋后问斩”是指秋天之后行刑,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秋后”并不是指“立秋”(秋天的开始)之后,而是要等到“秋分”之后。至于为什么是秋分之后,是因为立秋是秋天的最开始的阶段,立秋时还处于“中伏”期间,酷暑还未过完。
在立秋后、秋分前还有“处暑”和“白露”两个节气,处暑过后,暑气才逐渐消退,气温也才开始下降,直到白露后,天气才真正有了一定的凉意。秋分后才算完全进入秋天,大部分地区的雨季已经结束,冷气具有一定的势力,此时才算有了肃杀气氛,才符合古人行刑的时机。
古代选择秋后问斩的第一层深意是为了顺应天意。我们也知道,大多数人古代百姓是目不识丁的,也就导致人们对事物缺乏认识,或者认知比较片面,尤其是在科学、天文等方面,以至于对天象和自然界产生的一些现象无法正确理解,如自然灾害、天狗食日(日食)等。
古人认为出现日食是代表凶兆,表示有妖孽侵犯皇帝的统治,而一些帝王也是这么想的。古人认为有“造世主”在支配人间的一切,认为灾害、瘟疫等一切都是上天赐予的,所以也就导致古人所做的一切行为要符合或顺应天意才行,对犯人执行死刑也是如此。
古人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的生长规律,而春天和夏天处于万物生长的时间,实施刑罚不符合自然秩序法则。而秋冬之后,万物凋零,寒风萧瑟,充满肃杀气氛,此时行刑符合自然秩序法则,也就应当顺应天意。
因此,古代行刑一般就放在了秋季之后。而关于“秋冬行刑”的记载(《左传》)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到了汉代时,秋冬行刑更是上升到理论高度,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总结出一套“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罚、刑),四政要和天意代表的四时相呼应”。
应该“先德后刑”,初夏行庆赏、秋冬主刑罚,立春后不得再刑杀,之后的朝代也采用秋冬刑罚的思想,也就有了“秋后问斩”的说法。不过也不是非要等到秋后才可以行刑,一些罪大恶极的犯人也可能当时就被判处“斩立决”了,或者是皇帝执意行刑。
除此之外,秋后行刑还有其他的深意,因秋后问斩并不是立即执行,这样就有了缓冲时间,可以避免犯人被随意执行死刑,也就能给那些被冤屈的犯人有时间和官府诉冤,或者通过他人的帮助找出证据,证明自己是被冤枉的,从而避免出现冤杀的情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