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问斩为何选在“午时三刻”?
午时,秋后,犯人古代问斩为何选在“午时三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刻相当于现在的十五分钟,那么午时三刻就是现在的十一点四十五分。
古人认为这个时刻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刻,在这个时候斩首,可以防止被杀之人怨气太重而阴魂不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罪犯总是会在“秋后、午时三刻”问斩,这是为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了这么多古装剧,几乎都有着一个固定的套路,那就是不到午时三刻绝不问斩,但是一旦到了午时三刻,正当刽子手举起大刀的时候,一定会有一支箭或者飞刀飞过来打掉刽子手手中的刀,又或者是一位主角会骑着飞马举着圣旨高喊着“刀下留人”冲到刑场。总之,编剧一定会安排一个方式来打断行刑,然后救下即将被杀害的主角。
这个套路说真的都被玩烂了都,但是编剧们似乎仍然是乐此不疲。看了这么多类似的桥段,我都差点以为“午时三刻”是一个吉时了,因为一到这个时候主角一定就不会死了!
那么午时三刻究竟是几点钟呢,为什么古代偏偏要选择在这个时候行刑呢?
午时三刻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1点45分左右。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百刻制(清朝改为了96刻),《说文》记载有:“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也就是说每刻14分24秒,午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三刻的话差不多就是11点45分!
现在知道了午时三刻大概是几点了,那么接下来就该聊一聊这个午时三刻究竟有什么玄机了,为什么古代斩首非得挑这个时候呢?现在大概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午时三刻的阳气最盛,如果在这个时候开刀问斩,那么阴气就会即时消散。这么做的目的那就是让这种死刑犯即使是死了也让他鬼都不能做,以示最严厉的惩罚。
第二种说法是古人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在被行刑之后他的鬼魂总是会出来纠缠作出判决、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等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如果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
除了这两种以外,还有一种人道主义说。这种说法认为在午时三刻的时候,人往往会呈现一种昏昏欲睡的状态,处于“扶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在被砍头的瞬间,痛苦会减少很多。
但是第三种说法我觉得是有点站不住脚,因为古代之所以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将死刑犯斩首示众,就是要用残酷的刑罚震慑住老百姓使他们不敢有什么犯上作乱的举动,从而确保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所以,以这样的目的出发的行为又怎么可能会有人道主义的意思呢!
综合前两种说法的话,之所以在午时三刻行刑就是为了在即给予罪犯最严厉的惩罚的同时又能避免他们死后的鬼魂纠缠与他们的死有关的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据说是此时阳气最盛。一般是处置重犯或十恶不赦的犯人,让他们做鬼都做不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许多古装影视剧中,我们能看到处斩犯人的情节,监斩官坐在桌子后,桌子上摆的有令牌,犯人被捆缚住跪在地上,旁边有个刽子手持刀而立,监斩官看着时间,时辰到了之后,说:“午时三刻已到,行刑。”而后刽子手就会将犯人问斩。
而为什么选择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呢?
在古代,古人计时不是现在的二十四个小时,而是采取的十二时辰制,用十二地支来表示,而午时就相当于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三刻更是太阳正盛的时候,在古人看来午时“阳气”盛,而处斩犯人是“阴事”,为了防止犯人死后鬼魂纠缠,所以选择午时三刻这个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制犯人的鬼魂。
还有,就是判处斩刑有轻重之分,一般罪犯,选择正午行刑,那时阳气不是最盛的,这样可以让犯人死后鬼魂不散,可以做鬼;而对于重刑犯,必选午时三刻这个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不让其做鬼。
还有一层意思便是,在“午时三刻”时,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往往呈现昏昏欲睡的状态,此刻处决犯人,犯人在被砍头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所以选择午时三刻,也有一丝人道主义的考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正阳杀正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