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么丑陋可笑,而沈从文笔下的中国人那么善良可爱?
鲁迅,从文,的是为什么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么丑陋可笑,而沈从文笔下的中国人那么善良可爱?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么丑陋可笑,而沈从文笔下的中国人那么善良可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种感觉算是正常的,但其实,也不尽然。沈从文对于乡村的陋习也有批判,只不过不是鲁迅写的那么淋漓尽致。所以,下面我分成两个部分谈这个问题,鲁迅与沈从文关于乡村描写的区别在哪?共同点又在哪?
鲁迅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他笔下的是浙东农村破败的景象,对于百姓凄惨的命运洞若观火,他剖析的是人性,文字里的闰土从一个天真的孩童饱经沧桑后的改变,祥林嫂被旧社会逼的疯癫而死,华老栓对于死亡的麻木……
鲁迅代表的这类乡土文学的创作,他们有时代背景,近代中国面临的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他们把乡村以及乡村习俗看作工业化、城市化的阻碍,乡村与城市是对立的。他们对于乡土文化是悲悯的,有一种改造的心态。
鲁迅个人角度看,他是一个没落大家族的长子,大家族长子承担了更多责任,鲁迅离开自己的家乡,年轻的时候,他到了日本留学,异乡生活时候,他回忆起童年一点觉得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是习惯了现代化的文明,再回到乡村,鲁迅审视家乡,一切都笼罩着愚昧无知与落后。对于乡村与大家族,鲁迅这个长子承担了太多不该有的东西,厌恶感会表现在文字里。相比较周作人,他不是长子,没有那么多压力,文字与性感就那么平淡,与世无争。
再说说,沈从文与鲁迅相同点,说实话,《边城》的湘西给我如此淳朴的感觉,但,沈从文对湘西乡村并不是一味的赞美与诗画描写,看看他的《萧萧》,这篇主人公萧萧是童养媳,她被长工花狗引诱失身,然后,萧萧怀孕了,按照族规应该“沉潭”或者“发卖”,本来是准备“发卖”,几岁的小丈夫不愿意她走,这事就拖延下来了,后来,萧萧生了男孩,大家族觉得这个女的能生男孩,就留下来了。
说实话,《萧萧》还是沈从文式的风格,如诗如画的描写,语言清新自然,但是,却能看见封建大家族的种种陋习和落后的思想。童养媳、重男轻女等等观念显露无遗。这点跟鲁迅有点像,都在批判落后的事物。不同的是,沈从文那种写作风格,没有鲁迅那么尖锐,那么一针见血。
他们之间的区别还有就是:鲁迅忧郁、倔强、作品沉郁冷峭,沈从文性格温和、为人宽厚、作品田径自然。思想深度和学术力度,鲁迅更加优秀,审美情趣和艺术纯度,沈从文更擅长。两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
但沈从文的湘西又是淳朴的,我当时看《边城》这一段的时候,觉得湘西淳朴自然到了,连妓女都是淳朴的,真性情的:
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妓女多靠四川商人维持生活,但恩情所结,则多在水手方面。感情好的,互相咬着嘴唇咬着颈脖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皆不许胡闹",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着的那一个,同留在岸上的这一个,便皆呆着打发这一堆日子,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定远远的一个人。……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再看看,沈从文与鲁迅更重要的不同,他在乡村带了二十多年,他刚到了北京反而种种不适应(古人写字没有标点,乡下的沈从文也是如此,然而五四之后,推行了标点符号,沈从文考试因此得过0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一种理想化的乡村,这个世界弥补的是城市的种种弊端,时代潮流的确是城市化、现代化,但是,乡土的中国不代表一无是处,还是有很多可以去弥补城市的弊病。西方哲人海德格尔对于现代文明弊病的反思是“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又何尝不是诗意的栖居之所呢?
客观上说,鲁迅和沈从文都是在为中国的前途与命运思考,只不过开出来了不同的药方。他们用不同的审美视角表达了对于中国农村的对特关照与思考。两个人都是伟大的文学家,都是我们值得尊敬的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鲁迅写人——直面惨淡的人生
《狂人日记中》描写了两幅对立的风景图:
现实中,狂人从赵贵翁的眼色、路人议论时的凶笑,小孩子们铁青的脸,一直联想到最近狼子村佃户说的人吃人的事情。
历史上,从春秋时代易子而食,食肉寝皮到辛亥革命中徐锡麟的被杀。
虚构世界与狂人的精神世界相互掩映,虚实相生。
首先,狂人是现实主义塑造的人物,他的多疑、慌乱、恐惧的表象下交织着活跃而混乱荒唐的思维。狂人是以病态形式描述世界的,他从赵家的狗看了他两眼引发到他的主人想要害他,再到听到街上女人的话就认定所有人都要吃了自己。
但这可怖的事件背后旨归向更加可憎的现实世界,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正是通过这些丑陋可笑的事件表现,而这种刻骨的描述与认识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思索。
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暗含对我国封建主义统治的长久历史的隐喻;
小说第二节开头"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现实和历史的两个维度重叠在一起构建了以"吃人"为主题的文本叙事,"吃人"事件这一动物性的行为与孔子圣人之类的道德教育一起呈现,更显得讽刺。狂人是觉醒者与引导者的先驱?
《新潮》杂志的回答是:"疯子是我们的教师,我们带着孩子,跟着疯子走,——走向光明去。"
沈从文写人—自然的性灵
沈从文笔下的中国人其实并不是全部善良可爱的,不过我们今天研究的是,相较于鲁迅,为什么沈从文笔下的中国人那么善良可爱,关于这一点,在沈从文自己的话语中能找到答案。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文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任性形式。而且,沈从文对文学的功能也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好的作品除了获得"真实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一种人生。"
上一篇:开药店要准备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