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甲午战争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北洋,日本,海军甲午战争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而他们的邻居,中国,尤其是唐朝的中国,成为了日本人嫉妒羡慕恨的对象。京都的皇宫是仿照大唐修建的,政治制度也是照搬照抄唐朝的。日本人个头矮小,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日本长时间没有畜牧业,日本人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都吃不上肉、喝不上奶。
一边是要啥啥没有、吃饭都成问题的岛国,一边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国家富强的中国,穷得实在受不了的日本人,只好冒险渡海,到中国的沿海抢劫。于是,我们熟悉的一批人——倭寇,出现了。
依靠抢劫中国人的倭寇,尝到了甜头,吃到了肉喝到了奶还抢劫到了这辈子都没见过的金钱、银两。于是,这种行为开始变为了国家行为。明朝万历年间,1592年,日本大将丰臣秀吉带领日军打到了鸭绿江边,他有一个疯狂的计划:打过鸭绿江,踏上富饶美丽的的中华大地,建立一个日本人掌管的中国,虽然,在明朝军队的打击下,丰臣秀吉的幻想破灭了。但,通过军事手段,实现日本人的“大陆梦”,从此在日本统治者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这个梦想,到了明治维新,日本被西方被迫打开大门以后,再一次被点燃了。
明治天皇非常清楚,日本还是一如既往地穷,四周都是茫茫大海,“日本沉没”的传说就像一个永远挥不去的噩梦,深深地植根在骨子里。明治天皇,经常在梦想中惊醒,面对这个贫困落后的国家,民族自卑感和不安全感经常涌上他的心头。不行,我必须继承丰臣秀吉的未完成的事业,让美丽富饶的中华大陆成为日本的领土,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日本臣民的真正拥护!出征吧!我们日本人穷,但我们可以到对岸的大清国去抢!
1868年,明治天皇正式登基。此时,距离中日甲午战争还有26年,日本已经开始为了征服中国做各项准备。
首先,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人开始改变学习对象,不再仅仅学习中华帝国,而是开始“脱亚入欧”活动,明治天皇派出一批又一批的代表团,去欧美取经,学习欧洲的政治、军队、社会制度等等各方面知识。日本开始了君主立宪制,有内阁、有议会,开放了党禁和报禁,实行多党制,
其次,日本的军队改革也同时开始。日本废除了武士阶层,颁布了征兵令,实行全民皆兵的义务兵役制。成立了“总参谋部”和“战时大本营”。
另外,日本早早就开始了军事装备的准备。明治天皇宣布,1883年开始,未来的八年,日本国内收入最高的两项税收——酿酒业和烟酒业,政府不能拿走一分钱,全部用于陆军和海军的建设。明治天皇更是以身作则,一天只吃一顿饭,每年从生活费中挤出1/10(30万元),各个级别的大小官员也每年捐出工资的1/10,作为购买和建设军舰的费用。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未来打赢与清朝的战争。
反观大清帝国,在日本全民皆兵,开展战争准备的这些年里,清朝并没有发觉日本人的野心,或者说没有时间关心这个事,因为,朝廷内部在进行着残酷而又复杂的权力斗争。
甲午战争中,与日军进行正面对战的是北洋水师。对于这只军队的领导者李鸿章来说,北洋舰队和淮军就是他的权力的基础,也是权力最保险的保障。所以,李鸿章一再躲避与日本发生军事冲突,一再要求北洋舰队“避战保舰”。而朝廷中的其他封疆大吏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当甲午战争爆发时,李鸿章根本就得不到其他官场同僚的帮助,清朝全国有四支舰队,陆军近百万,但战争打得最激烈之时,其他派系的军队只是袖手旁观,隔山观虎斗,与日军进行战斗的始终只是北洋舰队和淮军。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以及战争爆发之后,满朝文武官员,想的只是自己所在权力集团的利益,每天考虑的问题的互相斗争,争权夺利,而不战争,不是朝廷,不是国家。连李鸿章都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吾以一人而敌一国耳!”
第二,战争爆发时,双方的武器差距已经很大了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和清朝双方对武器装备的研发重视程度,截然相反,这就造成了在实战中双方的巨大差距。
首先说炸药。1891年,日本一个叫下濑雅允的工程师,研制出了改进版的苦味酸炸药——下濑炸药。
下濑炸药的杀伤力比苦味酸又前进了一步,它爆炸后燃起大火的中心温度可以超过一千摄氏度,火焰会像汽油着火一般四散流动,所以能在钢铁和水中燃烧。
为了打赢与北洋舰队的海上决战,从1893年1月起,日本海军就开始装备这种用下濑炸药填充的炮弹。值得说明的是,全世界装备了这种炮弹的,只有日军。
那么,再看看日军的对手,北洋舰队。
北洋舰队仍然使用传统的黑火药,但即使是黑火药,也不是每枚炮弹都能填充。不装火药,那么装什么?答案是:砂子和泥土。
为啥要这么做?很简单,因为北洋舰队缺钱。火药是很贵的,而砂子和泥土到处都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日本人已经研制出来下濑火药并装备部队的时候,清朝的炮弹还不能实现国产,只能依赖进口。
然后再说战舰的组建思路。
清朝的海军建设,沿用鸦片战争的“大炮巨舰”的思路,斥巨资购买铁甲舰。“定远”和“镇远”舰安装了305毫米口径的巨炮。最之,清朝认为,军舰的装甲越厚、舰炮的口径越大越好。
而日本,紧随世界潮流,1885年以后,世界海军兴起一种理论,那就是重甲巨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军舰应该牺牲重武器和厚装甲来换取高航速。日本海军注意到了这种理论,并大部分地吸收了这种理论。日本舰队的几艘战舰,平均航速达到了20节,足足比清朝海军快5节。
同时,日本海军开始大量装备速射炮,发炮的速度是清朝海军的6倍。这就相当于清朝海军用步枪和日本海军的机关枪在作战。
最终,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在甲午海战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双方一交火,清朝的北洋舰队,中弹的舰船都燃起了大火,火烧得十分剧烈,即使清朝士兵用消防水柱去浇,仍然没有扑灭的迹象。这种下濑火药引起的大火,能够在钢铁和水中燃烧,钢板在烈火中已经被烧的变形,人踩在上面,鞋底顿时冒出一阵青烟,如果不小心摔倒,就能换来一块块焦炭似的皮肤。
而北洋舰队的炮弹,打中日军舰船上,只能打出一个洞来。
最后,再说说,舰船上烧煤。
为什么要提煤的事呢?因为,真是因为北洋舰队烧的劣质煤,造成了所有北洋舰队的战船,都跑不出理论上的航速。在战斗中,被日本舰队远远地落在后面。日本战舰凭借着比北洋舰队高出几节的航速,随意穿插、迂回、包抄甚至是逃跑。而北洋舰队的战船,像蜗牛一样,追不上,跑不过,打不着。
谁这么大胆,敢给北洋舰队提供这么劣质的煤?答案是,唐山开平煤矿总办张翼。张翼之前的身份,是海军大臣醇亲王的管家,是李鸿章保举升为开平煤矿的总办。开平煤矿的最大股东是直隶总督衙门,供给北洋舰队的煤属于行政调拨,煤运过去,找有关部门结账,结果是没钱,连个成本价都不给。久而久之,张翼只能用碎煤渣来应付交差。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