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甲午战争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北洋,日本,海军甲午战争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总结:个人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不是战术的失败,而是政府的失败,是思想的失败。清政府不灭,国家便不会走向兴盛。
你们如何认为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既然谈失败内因,就不说外因了,什么准备不足,指挥失误,军费短缺等,这些都属于外部因素,对战争只能起影响因素,而根本原因则是内因,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那么失败的内因主要是以下两点:
一、近代中国发展落后是根本内因。自鸦片战争后,中国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很多人认为是清政府腐败无能,尤其责怪慈禧太后,其实不然,如果说慈禧太后无能,但清政府后期出了很多能人志士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从历史唯物论角度看,应该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结果,西方国家在18就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极大提高,是中国生产效率的数倍!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个时候西方国家不仅赶上中国,而且远远超越中国,但中国这个时候依然处于闭关自守,鸦片战争后,作为中国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却还不知道对手英国在世界什么地方,闭关自守加上落后的生产力,中国自然要挨打了!所以甲午战争的失败自身是根源,虽然北洋水师舰船总吨位亚洲第一,看起来威风,其实是一堆废铜烂铁,北洋舰队的王牌舰定远号访问日本时,外表壮观,让日本为之羡慕嫉妒恨,哪知道里面连一发炮弹都没有,国力空虚到如此程度,能不失败?
二、再看看日本,日本人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品质就是善于学习,过去它一直向中国学习,中国是它最崇拜偶像,然后近代中国落伍了,它一看不能再向中国学习了,否则就是中国下场,转头向西方学习,伊藤博文带领文武百官考察西欧很多国家,回国后轰轰烈烈改革,日本几乎举全国之力在甲午海战打败中国,日本站在巨人肩膀上崛起!
纵观古今中外多少国家的兴衰成败,根由在于生产力水平,经济决定政治,但政治对经济发展起能动的反作用,当社会体制落后,腐败盛行,必然阻碍经济向前发展!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邓小平同志对这点看得很透,指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国现在的强大离不开强大的生产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多谢邀请。
要想知道甲午海战输在哪里,我们首先要从中日双方建设海军的目的说起。
清政府对海军的认识是懵懵懂懂的,建设海军主要是为了保障陆地的安全。为什么北洋海军得到的支持最多?就是因为北洋海军的防区是渤海,涉及到京畿地区的安全。清政府把北洋海军看作一支守卫海上关隘的水师,只要敌人不进入渤海,那就行了。至于什么海权、什么海上贸易、什么殖民海外,对不起,孔夫子没说过这些,咱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清政府建设海军,是为了让渤海“深固不摇”
这海上的关隘,指的就是渤海湾入口的旅顺口和威海卫,所以每年不多的海防经费要拿出很大一部分来修建炮台。清政府的设想是,陆上有炮台,海上有军舰,陆海相依,可以万事大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北洋水师第一批买的军舰居然是蚊子船。
蚊子船便宜,所以深受清政府青睐,建设海军宗旨就是“花小钱办大事”
什么是蚊子船呢?这个东西是因为英国人觉得自己海外殖民地太多,需要保护的港口太多,军舰不够,炮台太贵,怎么办?于是就设计了一种水上炮台,吨位不需要大,几百吨就行;速度不需要快,八九浬就行;装甲不需要,风吹不散就行。唯独需要的就是一门大口径火炮,可以击破铁甲舰就行了。
所以蚊子船是不能出海作战的,为了保障大炮射击时的稳定性,船型设计得短粗肥胖不说,开炮还得先下锚固定,可以说到了海上一点用都没有。可清政府就喜欢这个东西,不能出海有什么关系?咱本来就不想出海!
这种蚊子船,占了北洋海军全部战斗舰艇的三分之一。打起仗来是几乎没有什么用,只有最后日军围攻刘公岛时还开了几炮,算是发挥了一点余热。
日本海军在规模极小时,就开始走向海外,抢夺利益了,因此其海军建设永远充满了“抢抢抢”的动力
日本呢,人家是岛国,对海上利益的认识可比清政府强多了,搞海军就是奔着出海抢好处去的。1874年,日本海军当时只有5艘可以出海的军舰,就这么一点家底,就把台湾岛给瞄上了。虽然最后由于实力不济没有成功,但更是认识到了强大海军的重要性,立马就掏巨款买了三艘铁甲舰,然后把琉球给吞并了。
和现代人想的不同,当时清政府里想为了琉球和日本开战的不在少数,不过都是不知双方海军对比的瞎嚷嚷而已
当时清政府沸沸扬扬,很多人说要出兵日本的,只有当政的几个人心想,出个屁啊,就那么几艘出不了海的蚊子船,经不起人家铁甲舰一炮呢。于是就只有打口水仗,无奈口水是赶不走日本人的,琉球就这样成了日本的领土。
尝到了海军带来的好处,日本在建设海军方面跑得更欢实了,海军军费是常涨常涨常常涨,在投入方面远远超过了清政府。
定远级铁甲舰实际上是德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打折推销的结果,清政府就听不得打折
清政府只有唯一的那么一次,在海军建设上走在了日本的前面,这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定远”级铁甲舰购买事件。不过大家不知道的是,这并不是清政府的精心策划,而只是一个外交官的无意之举。
李凤苞是当时的驻德公使,他这个人对新鲜玩意很感兴趣,自己在欧洲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成才,懂得了不少海军知识。有一次到伏尔铿船厂看订购的鱼雷艇,德国人就给他推销铁甲舰,说这玩意儿怎么怎么好,关键是贼便宜,只要一百多万两一艘呢。
“便宜”这个词把李凤苞打动了,他算了一下,确实便宜,也就是三艘福建船政国产巡洋舰的价格,可一艘铁甲舰显然比三艘巡洋舰强多了,于是立马给李鸿章报喜。
于是,在一次偶然的商业推销中,由于德国人舍得赔本大甩卖,两艘历史上最便宜的铁甲舰就这样到了中国,中国海军终于压了日本海军一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