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甲午战争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北洋,日本,海军甲午战争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甲午战争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甲午战败的原因有很多,如果要一一分析就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涵盖的了,完全可以写一本书专门讲这个问题,所以我只能择其要点与大家探讨
甲午战争前北洋水师曾被《美国海军年鉴》认为是世界第九,亚洲第一的舰队——共有主力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相比之下作为弹丸岛国的日本为建设海军已发展到连天皇、皇后都变卖家产带头捐款的地步,甚至一些日本女子用卖身的钱去捐款支持海军建设,这固然是一种毫无人性的疯狂之举,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力量。事实上日本政府极其高效地充分彻底地发动国民踊跃捐款支持海军建设,这种国民大规模的捐款浪潮一直延续到甲午战争爆发。即使不考虑在甲午战前日本国民为支持海军建设的捐款,仅仅只统计战争期间的捐款就有2164686日本人捐款220.977万日元又70钱9厘,人均捐款一日元多一点。这还只是现金捐款,此外还有949128人捐出折合70.8634万日元又33钱6厘的物品。这在当时只有4181万人口的日本相当于占国民总人口7.4%的人都参与了捐款。事实上日本筹措军费的方式除了发动国民捐款之外,还采用了发行国债这样的新式金融方式: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一共发行过4次军事公债,发行额1.249275亿日元,收入额1.22445亿日元。相比之下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完全依赖于海关和农业税,以致于整个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筹措到的军费只有日本的一半还不到,但已在增收各种苛捐杂税后还举借了58%的外债。
北洋海军自成立之日起就是在一片反对声中艰难地走过来的: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对这一从外洋传来的新兵种从一开始就多方掣肘,以致于在1890年户部以海军规模已具和国家度支艰难为由请求暂停购买军火。此后北洋海军的发展就进入了停滞时期,而恰恰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海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式的速射炮和纵队机动战术诞生,日本海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一时期的北洋海军却没添购一艘战舰。当战争爆发后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实际上在军舰航速、射程以及速射炮数量上其实都已被日军反超,实际上日军的火力已达到北海海军的6倍。在火力本身就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北洋海军的炮弹即使命中敌舰所造成的破坏力也是远远不及日军的——这时北洋海军还沿用的是老式的实心弹,所谓实心弹是指内部填充泥土沙石,靠自身重力加速度击穿敌舰的炮弹。这种炮弹更适合于木制风帆舰船时代的海战,而对甲午战争这种铁甲巨舰对决几乎作用不大;相比之外日本在1891年配制成功了以苦味酸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药“下濑火药”,其巨大的破坏力使甲午战争中的北洋水师深受其害:在黄海大海战中北洋水师在开战后的一个半小时内就打光了会爆炸的填充炸药的开花弹,剩下的时间内定远舰的巨炮发射的都是不会爆炸的实心弹。
1894年12月时任日军大本营野战卫生长官的石黑忠惪根据14218名服役满一年的日军士兵与77名清军战俘的体格数据撰写了一篇名为《日清兵体格比较》的文章——其中的统计数据如下:日军平均年龄21岁5个月,清军29岁10个月,清军年长8岁5个月;日军平均身高164.83厘米,清军166.65厘米,清军高1.82厘米;日军平均体重60.90公斤,清军54.75公斤,清军轻5.15公斤;日军平均胸围85.14厘米,清军89.69厘米,清军大4.55厘米;日军平均呼吸差平均7.03厘米,清军6.70厘米,清军小0.33厘米;日军平均肺活量3631毫升,清军3029毫升,清军少602毫升;日军手部握力平均41公斤,清军31公斤,清军少10公斤。从统计数据来看:清军除了在身高与胸围两项指标上占优势之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弱于日军,即使抛开双方的武器装备差距不谈,单纯以白刃肉搏而言:清军也不占优势。更糟的是清政府上上下下早已腐败不堪,反映在军队上就是长期的吃空额现象——很多部队空有名额番号,但登记在册的士兵从没服过一天役。再要不就是为了吃一份粮饷从16岁到60岁祖孙三代全在服役,其实祖父和父亲早就打不了仗了。这样的军队战斗意志极其低下,很多人拿着枪却不知道怎么用,一碰到敌人就作鸟兽散。
清军忽视了武器装备的标准化:长期以来清军的武器装备一直主要依赖于采购,而没掌握自主标准化生产的核心技术。战后日军曾对日军伤兵的伤口进行过仔细分析,结果发现造成日军士兵伤口的武器有德制毛瑟单发枪、毛瑟连发枪、英制施耐德步枪、恩菲尔德步枪、马提尼-亨利步枪、美制温彻斯特步枪、雷明顿步枪、斯宾塞步枪、法制米涅步枪、夏斯波步枪、仿制毛瑟枪以及清军自制的土式抬枪等二十余种枪械,几乎就是国际枪械博览会。由于武器装备未能实现标准化,清军在战场上时常出现子弹装不进膛的现象,五花八门的武器装备的保养维护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相比之下尽管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初创近代化海陆军时也曾大量混用外购武器和国产武器,但从1889年起明治十八年式村田步枪和明治二十二年式村田步枪就成为日军中的标配武器,日本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军事工业体系以支撑国产标准化武器的生产制造。
甲午战争是由老式的古代战争向新式的近代化战争转型的一场标志性战争,而近现代战争同古代战争的最大区别在于:战争不再仅仅只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双方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在正面战场之外双方都会普遍使用经济战、外交战、情报战等各种手段打击削弱对手的实力。清政府并没清醒意识到这点,所以在战前既没就日本的国情、军情搜集情报,也没在国际上进行舆论公关;相比之下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在中国境内成立了汉口乐善堂和日清贸易研究所两大情报机构,向中国派遣了大量间谍刺探各种情报,他们绘制的地图可以详细到最偏僻的村庄的任何一口水井的具体位置,他们给他们重视的中国将领编制了详细的档案资料,甚至连这些将领的家庭生活他们也能了如指掌。相比之下北洋海军却在1886年的长崎事件中丢失了密电码,以致于日方对中国军队的部署总是能提前预知。这件事甚至直到战后清政府都完全蒙在鼓里,以致于当李鸿章赴马关谈判时日方对中方的谈判底线一清二楚,所以清政府不仅输掉了战争,即使想要在谈判桌上尽力争取少赔一点都是不可能的。
清军对新时代战争的不适应性还表现在战术思想上:事实上近现代海军本身是诞生于资本主义大航海时代的一个进攻性兵种,尽管我国热爱和平,不搞帝国主义列强那套侵略殖民政策,但我们也必须争夺世界范围内的制海权以守护自己的海外利益——我所谓的海外利益包括但不局限于能源安全、贸易安全以及海外侨民的安全。然而在甲午海战中清政府却死抱着固守渤海门户的理念不放,拱手将制海权让给日本,以致于日军在攻占清军岸防炮台后利用清军炮台和海上的战舰对北洋水师进行前后夹击。这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一支不立足于能和敌人争雄于海上从而御敌于国门之外,而仅仅只立足于近海防守的海军在日新月异的年代注定要打败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