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评价《隆中对》?
刘备,隆中对,荆州如何评价《隆中对》?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总感觉是理想化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隆中对》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公元207年,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诸葛亮草庐之中,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并分析了天下形势。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
诸葛亮在对策中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相当周详地描绘了一个魏蜀吴鼎足三分之势的蓝图。这个蓝图是建立在对现实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刘备后来就是基本上按照这个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
下面是我用草书书写的《隆中对》,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后人评论诸葛亮及其《隆中对》,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出现溢美和回护之词。《隆中对》中睿智的判断,有时被赋予光艳的色彩;其中的不足,甚至也被认为是美玉的本色。这样就在思想上神化了诸葛亮,增加了理解的混乱。
后世更是受《三国演义》影响,对诸葛亮近乎神话似的吹捧,但是脱掉诸葛亮的八卦袍、摈弃其呼风唤雨的本领,他究竟该如何评价?
要客观地评价《隆中对》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这比起对《隆中对》 一味赞扬,一味辩解,要有益得多。凭证据,究形势,验效果,论得失,探缘由,这种科学的研究无损于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只会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隆中对》,更准确地理解诸葛亮的贡献。
一、诸葛亮的艺术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区别
对于诸葛亮,包括其《隆中对》,在作历史评价时应当与其已被千年塑造成型的,象征智慧与忠贞的艺术形象区别开来。我认为,诸葛亮的艺术形象也跟诸葛亮本人的历史贡献一样,同属民 族文化遗产,应当珍惜,即令它并不是或者并不完全是历史的真实,也应当如此。艺术形象毕竟是艺术创造,没有必要从历史科学的角度一一加 以检验和改造,从而破坏它的艺术价值。
艺术形 象也可能有加工和改造的必要,但这未必是历史范畴的事。历史范畴无须干预诸葛亮艺术形象的创造和再创造,就像无须对《三国演义》情节进行考订修改,使之符合可靠的史籍一样。所以我 认为,让作为艺术形象的诸葛亮和作为历史人物 的诸葛亮两者并存,也许更为适宜。
曹操可以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和文采风流的文士,也可以是权变机诈的奸臣。在京剧舞台上把曹操打扮成道德完美、理想高尚的英雄,已证明是不成功的;把舞台上诸葛亮的言行举止改变成一板一眼、毫不夸张的历史人物,也未必好。
反过来说,在历史 研究中也不应该赋予诸葛亮过多的戏剧色彩。学者在描述诸葛亮和论证《隆中对》时,最好还是使用历史的方法和历史的语言,避免以“智慧的化身”、“忠贞的楷模”、“天才的预见”一类艺术的赞语来代替具体的历史分析和实事求是的论述。如果我们要求《隆中对》字字珠玑,应验如 神而没有任何错误,那就是无视认识的规律,也是苛求于古人了。
二、《隆中对》近期方略和诸葛亮在实施中的作用
《隆中对》的提出,在建安十二年 (207年),即赤壁之战的前一年。它无疑是提供给刘备的一个基本正确的政治选择。以后历史的 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证明了《隆中对》的正确 性。
《隆中对》坚实的事实基础如下:
1、曹操已牢固地据有北方,居挟天子以令 不臣之势,必须承认这种现状,不可与之争锋, 也无从与之妥协。
2、曹操即将凭借其优势力量,向南方用 兵,而南方长江流域地境则分陈着扬(孙权)、 荆(刘表)、益(刘璋)三股独立存在、彼此尚无联系的力量。这三股力量,尤其是荆、扬力 量,如何因应时局,调整步骤,共抗曹兵,是形势发展的关键所在,须要能动地加以处理。处理得当,形势发展会有利于抗曹阵营,刘备也会赢得存在和壮大的机会。
根据对形势的基本估计,诸葛亮向刘备提出 三个方面的对策作为近期目标:
1、取刘表
这是可行的一着,但刘备不敢。刘表据荆州已历二十余年,虽然无甚作为, 但是在平常情况下还可以保境安民。刘备是惊弓之鸟,羁旅寄寓,在荆州无根基。只凭数千之 众,欲吞并刘表,需要相当的胆略才识才行,而这正是刘备所缺乏的。
据《三国志· 蜀书·先主传》及注,当北方曹兵猝至之时,刘备自新野急奔襄阳,其时刘表已死,诸葛亮说刘备攻刘表之子刘琮以据荆州,刘备以“不忍”相答。 后人论及此事,大抵以政治信义推崇刘备。但是看看前面的刘备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个人历史, 可知恪守政治信义并非刘备的特点。
赤壁之战后刘备拒绝孙吴水军假道攻蜀,说:“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但是没过几年,刘备乘受刘璋之邀的机会而覆刘璋之师,何曾顾及政治信义?所以刘备所谓不忍取荆州,只能用不敢来解释。只是到了赤壁战后刘备成为胜利者的一员,荆州的一部分才自然而然地落入刘备之手。
2、取刘璋
刘璋偏处西南,无碍大局,尤 其是于当前抗曹没有直接作用,刘备决无溯流千 里,越峡逾巴,冒险取蜀的可能与必要。但《隆中对》认为,这是刘备植根所在,应当相机取 之。
3、承认孙吴力量的存在并与之结盟
孙刘 结盟,主动权并不在诸葛亮、刘备而在鲁肃、孙权之手。此时孙权正从太湖背后的闭锁状态中走出来,从京口凝视着长江上游的烽烟。他知道如 果曹军得以久据荆州,下一个将要受害的地方就该是江东了。实际上,在赤壁之战的同时或稍后,曹操与孙权的巢湖之战就已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