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
中庸,中庸之道,孔子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忍不住要对善良者说一句:退一步万劫不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简单的讲,中庸之道即恰如其分的去做人做事!
中庸思想渊源甚为久远, 后来逐渐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首先将“中庸”作为整体概念发挥成一种理论,其后历代大儒皆对中庸思想有所演绎。中庸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始见于《论语》,《论语·庸也》云:“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在孔子看来, 中庸可以说是一种最高的德行。
“中庸”一词虽为孔子所言, 但在《论语》中仅出现了一次, 孔子并未对其作具体解释。其后子思作《中庸》,继续完善和发展了中庸思想,子思虽多次提出“中庸”, 却也未明确其含义。就整个先秦儒家而言,虽已提出并发展完善了中庸思想,但对“中庸”一词的意思均未作明确解释, 由此中庸之意言人人殊,众说纷纭。
就后世儒家而言,关于“中庸”解释权威的说法有郑玄、程颐、朱熹三家。孔颖达《礼记正义》引郑玄《三礼目录》云:“名曰‘中庸’者, 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 用也。”郑注《礼记·中庸》又说: “庸, 常也。用中为常道也。”朱熹《中庸章句》引程颐之言曰: “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则说: “中者, 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综合三家的解释来看, 中庸之“中”是中正、适中、正确、合宜, 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 是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的。
中庸之“庸”则有三义。一为“用”义, 《中庸》所言“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既为此意。《说文》解: “庸, 用也。”郑玄也说:“庸, 用也。”故中庸即是用中。二为“常”义, 郑玄云“庸, 常也。用中为常道也”, 程颐所言“不易之谓庸”、“庸者, 天下之定理”皆是此意, 亦即用中应作为常道来遵守。三为“平常”义,即《中庸》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 何晏《集解》也有“庸, 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之言, “可常行”也就是说这种常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从而成了普通平常之道。这样, “中”、“庸”合称, 即执两而用中、用中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义, 这三层相互关联的意思基本涵盖了儒家典籍中“中庸”的含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克已复礼为仁!中庸之道为爱!仁者爱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下归焉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有原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何谓中庸?1.中庸乃儒家的一种主张,凡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庸之道。2.中庸又指德才平凡,如中庸之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何谓“中庸”?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旨在阐述一直和谐、中和、平衡的精神。在《中庸》第一篇里就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曾国藩曾说过:“立者,发奋自强,站的住也;达者,办事圆润,行得通也。灵活变通,因人,因势,因时而变,极尽中庸之精髓。”曾国藩的话,是指善于把握事态发展变化的局势,抓住有利时机,刚柔并济,抓其要害,施以宽恩,一张一弛,灵活变通,
而鲁迅先生最恨“中庸之道”,他在《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中痛骂梁实秋是“不偏不移的骑墙派”,这是鲁迅先生把学术观点当作敌我矛盾,而骂梁实秋先生是“哈吧狗”,也是在骂“中庸之道”。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根据具体的一时一事而发的杂感议论,因而非常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感。所以有人说,将鲁迅先生前后期杂文连缀起来,便可以看到中国20世纪初的时代现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庸就是公正,公平,理性,客观。不偏不倚,恰似建筑学上的正负零(地平),也好像似数轴上的原点,现实中寓意于中和,调和,协商,折中,平衡。协调等,而不是对抗。此中庸是也。[祈祷][祈祷][赞][玫瑰][玫瑰][玫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