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评价苏东坡?
苏东坡,东坡,他的如何评价苏东坡?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北宋时代,儋州的生活极其艰苦,“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但苏东坡仍然一如既往的苦中作乐。某一天,他在头上顶着一个大西瓜,在田地里边唱边走时,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婆就向他说:“翰林大人,你过去在朝当大官,现在想来,是不是像一场春梦?”苏东坡一听,这老太太挺像个哲学家嘛,于是就给她取了个外号,叫“春梦婆”,她也因为这个外号被史书记载下来。
苏东坡与“春梦婆”的对话,被后人演绎甚多,多数人自以为是地认为,“春梦婆”是苏东坡的民间导师,让他明白了什么叫“人生无常”“富贵如浮云”。但这种解读,确实是小看了苏东坡。
他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他不向邪恶低头,又能在一次次困境中找到人生乐趣。被贬到黄州时,他像农民一样耕作,享受收获的快乐,当孩子们跑过来告诉他:种子发芽了,他再跑过去看着针尖般冒出地面的绿苗,会欢喜得像孩子般跳起来;他在乡村酒肆喝酒,被粗野的醉汉推来推去,他在文章里记下了朋友们的名字: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还有一个悍妇。
他是个著名的美食家,能够用最普通的食材,做出经典的佳肴,比如在黄州,猪肉极贱,“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告诉人一个方子: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这就是著名的“东坡肉”。他还有一个做鱼的秘笈:先选一条鲫鱼,用冷水洗,擦上点儿盐,里面塞上白菜心,然后放在煎锅里,放几根小葱白,不用翻动,一直煎,半熟时,放几片生姜,再浇上一点儿咸萝卜汁和一点儿酒,快要好时,放上几片橘子皮,趁热端到桌上吃。他甚至专门为和尚朋友准备了一道素汤,浓郁醇厚,叫“东坡汤”。
他在什么地方,都能迅速适应下来,即使被贬到海南后,当地无医无药,他却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他在海南乐此不疲地采草药,学酿酒和制墨,还办起了学堂。北宋开国100多年,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时至今日,苏轼还被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
他有句名言:“守其初心,始终不变”,他是个始终率性真实活着的人,他着迷于物质享受,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大的快乐,但初心在,物质又怎么能够将他束缚?缺了物质,缺了高官厚禄,他照样活得很快乐。
他这种人,怎么可能被打倒?
四
公元1101年农历7月28日,苏东坡走到了人生尽头,与老友维琳方丈有过临终对话。方丈附在他耳边说:“现在,要想来生。”他的最后遗言是:“勉强想就错了。”最后一刻,他也不愿意有悖自然。
《宋史·苏轼传》结尾写得好,既为苏东坡有如此才华却在仕途屡屡受挫感到遗憾,又做了这样的假设:“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但最终还是感慨道:“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是啊,要让苏东坡去弯腰屈从去左右逢源忘了初心,那他还是苏东坡吗?
那么,什么才是一个真正的苏东坡?这确实是一个很难精确回答的问题,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写道:“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苏东坡确实太复杂了,他融儒、道、佛于一体,而儒、道、佛又互相制衡,让他不致于走向一个极端,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儒生,也不是一个放浪的隐士,当然也没有成为无欲无求的居士。他爱美酒美食美女美景,但又不会沉溺于此,不会把生活完全消耗于醇酒妇人之间;他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但也对生活太珍惜,他不会因为知道结果而放弃享受过程,也不会因为享受过程而躲避结果。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一个人像苏东坡这样能够如此细腻地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美,辉煌也罢,落魄也罢,他总能感受并享受美,贬在黄州时,他在札记中写道:“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在现在这个炎热喧嚣的夏天,很多人内心都有一把蓬蓬勃勃却难以言状的怒火时——“若有思而无所思”,这种感觉,何等美妙。所以,虽然他有很多种身份,但我们还是喜欢这样一个苏东坡:在黄州城外,从不留恋逝去的繁华,而是快乐地像个农民一样耕作,有时到城里去,喝得小有酒意,在草地上躺下便睡,直到暮色沉沉时,好心肠的农民把他叫醒。他是真英雄,心灵的英雄。
没有独特魅力,敢称“极品男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只要说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谁不知此乃诗词文章、音律歌赋、美食民政无一不晓通精的苏东坡代表作。从“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可感他的至情;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可窥他的至真;经“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可悟他的至性。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如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
这首七绝可见苏轼之达观,正是他人生历程不断感悟的总结,也是他心路思想几经转变的精华。“荷尽已无擎雨盖”明写晚秋,实显其持才自负,社稷非我辈谁是栋梁?大则大矣不免流露苍凉失意之撼;“菊残犹有傲霜枝”虽政治上失意,饱受打击远贬于海南穷困之所,但精神垂天、傲气贯云,刚则刚尔却也带着独孤悲悯之殇;‘’世事一场春梦,人生几度秋凉‘’,得失成败烟消去,荣辱悲欢酒一盅,因此“一年如景君须记”的应该“最是橙黄橘绿时”那样明亮欢快的丰收色彩,内心的其乐融融才是人生圆满之所在。同是秋景,“擎雨”、“傲霜”皆为痴执,不及“橙黄橘绿”的率真来得自然,三种景物三个状态。都云苏子爱禅,我看于老庄尤胜,荣耀与颠沛相随终不拘泥神马浮云,壮哉!
记得人间词话中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的不正是求索抱负时的迷茫与彷徨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尹消得人憔悴”,道尽了为追求理想实现而承受的百般煎熬和坚贞执念;“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及至经历情怀丰满而后现实骨感终得大悟,人生不全是功榜麒麟阁,名载春秋册!鱼忘水,鸟忘风,道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往往会在前行中迷失本来的初衷。南怀瑾先生云‘’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上一篇:劳动仲裁裁决书裁定解除劳动关系后,能否作为解除劳动关系证明?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