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么看道德经第十九章?
简本,见素抱朴,盗贼怎么看道德经第十九章?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以上三方面,文字的表达无法穷尽一切大伪,要不被牵着鼻子走,就要探求本心的追求。
所以,要反观本心,让一切事物都还原到最本真的状态。对世间的人和事,少一些偏私之心,多一些容纳共存之意,减少对名分、荣誉的偏执,不要效仿圣人身上那些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的行为,保持自己的本心。抛弃那些圣人榜样之学、仁义之说、孝慈之道、忠义之行,社会才能减少祸患,人们才会合道而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注 释
1、 绝圣弃智:河上公本、王弼本同。傅奕本、帛书本作“绝圣弃知”;简本作“绝智弃辩”。
2、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河上公本、王弼本、帛书本、傅奕本皆同。简本作“绝伪弃虑(诈),民复季子”。
3、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河上公本、王弼本、帛书本、傅奕本、简本皆同。
4、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皆同。简本作“三言以为辨,不足”,帛书本作“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
5、 故令有所属: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皆同。简本作“或命之有乎属”;帛书本作“故令之有所属”。
6、 见素抱朴:简本作“视素保朴”,“见”、“视”义同;“保”为“抱”的传抄假借字。
7、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圣弃智,是指绝弃天命王者圣智或人格化的天帝神智。此句意为绝弃天命王者圣智,反而使人民得到百倍的益处。
8、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仁弃义,是指绝天命王者之圣的德行或人格化的天帝之神的德行。此句意为绝弃天命王者之圣的德行,反而使人民能恢复孝慈的天性。
9、 绝巧弃利:是指绝弃机巧功利的谋略行为。
10、 盗贼无有:是指篡权谋利的盗贼无有。
11、 不足:是指不足于治理天下。
12、 故令有所属:故劝执政者有所属的行为。
13、 见素抱朴:是指遵循服从于道之德之状态的人性。
语 译
天命王者之圣不知也不遵从“道之德行”的“无为”而有所为;进而天命王者之圣的智,一定是非道德理性的政教行为及知识。所以,断“绝圣”的假,弃“绝圣”的智,人们生活中就不会被非道德理性的政教行为及知识的干扰,反而使天下的百姓得到百倍的益处。
天命王者之圣的德行,不是真的仁义治国,施恩于天下百姓。所以,断“绝圣”的仁,弃“绝圣”的义,就能促进人的伦理仁义的正气,反而使天下百姓能恢复孝慈的天性。
天命王者之圣的统治是违背“道之德行”,而且是巧取盗利的贼之治。所以,断“绝圣”的巧,弃“绝圣”的利,就能促进执政公平法令行,反而使篡权谋利的盗贼会自然的绝迹。
“绝圣”的“智”、“绝仁”的“义”、“绝巧”的“利”这三者,都是执政者的巧饰行为及说教,不足以治理天下。 故劝执政者要弃绝它们,回归纯真的道德精神状态之朴的人性,遵从道之德之行,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施恩于天下百姓才是正道。
进而论之
针对今本《老子》第十九章中所绝弃的“圣、智、仁、义”,在郭店楚简中被“智、辩、伪、诈”所替代,又如何解释呢?学者们各有不同的理解。如果要还原楚简《老子》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具体考察楚简《老子》所产生的时代及所用语句在具体历史环境中的含义,而不能以今度古。但是,楚简《老子》必定是来源于多个传抄古本,即便是儒家学子避当权王者之圣之嫌,或不符儒学经义而改,还是本来就是这样的古本之文,也不会失去《老子》第十九章所要表达的哲理思想。
针对今本中的“仁与义”,老子反对的是习俗的“仁”。而习俗的“仁”具有相对性、局限性,还存在不真实性的“假仁”、“绝仁”。那么,老子与孔子称谓的“善仁”、“仁者”或“诚者”,是人的自然德性之仁,修养了道之德,并遵从道之德之行而成为有道德德性的人。“善仁”(“仁者”或“诚者”)内在的存在“正义”,即“善仁”是“正义”本体,“正义”依存在“善仁”之中;没有“善仁”,“正义”也就不存在,这就是,“仁与义”关系。那么,针对“圣与智”而言,老子与孔子称谓的“圣人”是遵从“道之德行”的“无为”而无所不为的人,也就是人的最高善。而老子反对的是当时宗教天命观所推崇的天命王者圣智或人格化的天帝神智。那么,天命王者之圣或人格化的天帝就是“绝圣”,而“绝圣”的“智”,就是“绝巧”之智。而“绝圣”的德,就是“绝仁”。
针对简本《老子》第十九章而言:
第一句:“绝智弃辩,民利百倍”,其中,绝智弃辩,是针对执政的王者而言的。此句意为王者的智反复多变,没有诚信,而辩言又辩口利辞,不求其实,进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而给百姓带来灾难和损失。故断王者的智,弃王者的辩言,才能使国家走上正途,反而使天下的百姓得到百倍的益处。
第二句:“绝巧弃利,盗贼亡有”,此句意为执政王者的统治是违背“道之德行”,而且是巧取盗利的贼之治。所以,断“王者”的智巧,弃“王者”的私利,就能促进执政公平法令行,反而使篡权谋利的盗贼会自然的绝迹(这里的盗贼,不是指民间的小偷小摸,小偷小摸在人类社会中长时间不会绝迹)。
第三句:绝伪弃虑(诈),民复季子:其中,季子,是指婴儿之性的淳朴。此句意为王者的德行,不是仁义治国,而是伪善地欺诈天下的百姓。所以,断“王者”的伪善,弃“王者”的欺诈,就能促进人的伦理仁义的正气,反而使天下百姓能恢复淳朴的人性。
针对今本《老子》第十九章而言:
老子称谓的“绝圣”的圣人,与老子称谓的“是以圣人之治”的圣人,这两者是有不同的含义,不要在字形字义上混淆地解释。也就是说,我们不要仅仅在句形字义上去解释“绝圣弃智”,就是“废弃圣和智”;“绝仁弃义”,就是“废弃仁和义”,或“仁和义束缚人性”的解释。只有人性中存在伦理的仁与义,才有人外在伦理孝与慈的存在,即人性中的仁义是人外在孝慈的本体。如果“绝仁弃义”解释为“废弃仁和义”,那么在伦理逻辑上“民复孝慈”也就不存在,这就不符合老子思想的本意。也就是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解译为“废弃仁和义,就能使民众恢复孝慈”其句子的伦理逻辑就不成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