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么看道德经第十九章?
简本,见素抱朴,盗贼怎么看道德经第十九章?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报朴,少私寡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废话少说,直接进入主题;
【原文】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我读经典】
第一句话: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古文今译:抛弃巧辩,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
我的理解:古人有句话“宁作太平犬,莫作乱世人”。那乱世的人命,倒还不如太平盛世的鸡犬,人命危如垒卵,随时都有被毁灭的可能。现在人们常说:“人世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当今的网络社会,有些人为了吸引粉丝关注,从而获得背后更多的利益,只管利用网络平台大放厥词,发表一些偏激的言论,于是弄得人心都乱了。很多事情原本不大,但经这么一争辩、一传播就变成了大事。
老子曰:“绝智弃辩,民利百倍。”意思是,抛弃巧辩,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人们如果不卖弄聪明才智、不巧言令色,本来还会有和平安静的生活,却被上面一些所谓的才智之士搅乱了。
第二句话: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古文今译:弃绝伪诈,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
我的理解:在生活中,一个和睦的家庭,并不觉得孝慈有什么,因为那都是自然而然做到的事,对上孝敬,对下慈爱。只有在那些六亲不和的情况下,才会被提及所谓的“父慈子孝”。
比如,在看古装剧的时候,皇帝为了自己的江山稳定,因此标榜以“仁孝”治国,公告天下,虽然也有利于君王治理国家,但同时,“仁孝”却成为了一些父母束缚子女的枷锁,特别是婆媳关系,婆婆可以对儿媳颐指气使、随意使唤,如若后辈稍有异议,便会被视为不孝,行为悖逆,不尊长辈,让人有口难辩,大多只能小心谨慎、委曲求全地过日子。
所以老子曰:“绝伪弃诈,民复孝慈;”意思是,弃绝伪诈,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
第三句话: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古文今译: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就自然会消失。
我的理解:名位会引起人的争逐,财货会激起人的贪图,领导者以巧利来管理民众,便容易引起人的偷盗窃取之心。
比如有的公司,领导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费心设计各种金钱奖惩制度,美其名曰:“为了让员工赚更多的钱”,实际则希望用较少的钱,最好是不花钱,让大家为公司努力做事。员工之间明争暗抢,矛盾冲突时常发生。
结果是,员工要么选择离职,要么不顾公司利益,只一心为自己打算,为求利益使巧用计,想办法耍手段。
所以说“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领导者若能抛弃自己引以为傲的聪明,抛弃自私自“利”的贪图之心,多为民众的利益考虑,让大家安居乐业,那么这些不好的行为就自然会消失。
第四句话: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古文今译:(智辩、伪诈、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的,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使人有所归属:保持朴质,减少私欲。
我的理解:也就是说,上层领导者若能在素朴、少私寡欲的作风下,弃绝智辩、伪诈、巧利,以此态度来待人接物,处理事务,则可使人民得以享受安定、孝慈,并生活在安宁的社会环境中。
巧饰的流行,会形成种种有形无形的制约,拘束着人性的自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社会人类真能以此为生活的态度,天下自然太平。如若个人拥有这种修养,便是一辈子的幸福。
希望我的回答能助你解答疑惑,如果大家感兴趣,可到我的主页查看更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经》十九章内容:绝圣弃智,民利百信。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才私寡欲,绝学无忧。其中一些观点赞同,却又不敢全苟同,特别是“绝学无忧”,我是持反对意见的。这章可翻译为:
抛弃聪明才智,百姓就会得到百信的利益。抛弃仁义,百姓就能做到孝慈。抛弃技巧,盗贼就不会产去。以上三条只作为理论谈谈是不够,所以要给它们分别落实一些实行的具体措施:行为单纯,内心淳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学问,不要思考。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我是很赞赏的,老子的“无为而治”观点,我是不全赞同的,有些可以做到“无为”变有为,但有些是应该要“有为”的,不应无为。这一章的观点,我是有异议的。相信也会有相当一些人持有不同意见与态度的。
前章叙述了大道废弃后社会病态的种种表现,本章则针对社会病态,提出治理方案。实际就是“无为而治”,所以要抛弃聪明才智,抛弃仁义,抛弃技巧,抛弃学问思考,这些,以我愚见是万万不可的。我读《道德经》,并欣赏赞同其中的许多思想观点,这一章,就不敢全认同而有异见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原文解释
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圣这个字在道德经里出现频率很高,多数时候解释成得道之人,可这里如果也这样解释,似乎不合乎老子的思想。圣,说文解字说:通也,从耳呈聲。个人以为这里解释成知识渊博有学问较为合适。所以这句话理解为:把那些代表知识、智慧的人言都丢弃,那么百姓所获得的利益就会增加百倍。
2.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上一章说因为天下失道,所以仁义出来,仁义出来没办法于是提倡孝道。这本就是本末倒置,如果没有仁义,百姓自然回归本来孝慈的本性。
3.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