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么看道德经第十九章?
简本,见素抱朴,盗贼怎么看道德经第十九章?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尤其是,我们在解读《老子》时,我们要站在老子的时代即原始宗教“天命观”盛行的时代,也是中国古哲人通过阴阳、五行辩证思维来理解世界、解释世界的时代。从西周末年到春秋战国,奴隶制经历了深刻的危机,奴隶制开始向封建制转变,一股无神论思潮,对原始的宗教“天命观”形成强大的冲击。古哲人老子的“绝圣”、“绝仁”、“绝巧”、“绝学”,就是针对当时历史推崇宗教“天命观的圣人”而言的。也就是在这个动乱与变革的历史时期,中国古哲人老子、孔子提出、解答“天道”和“人道”,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
中国古哲人称谓的道理,其本义是指“道之本之一,生化,道之体之多”的生命机制中客观存在普遍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阴阳行为原则之德之行之理性。道理,是道德理性的简称。道德理性,在当下哲学概念范畴是指宇宙本体的行为原则之行之理性。
正因为,客观存在绝对性的道之德、道德理性或道之善,这就为人类认识世界、认识真理提供了本体与自然行为规律。所以说,人类认识主体所认识的物理化学规律、生物生理规律、万物及人类伦理,都要遵循服从于最高的道德理性,或者说都要遵循服从于最高、最为普世的自然价值取向客观的行为规律。
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学》(第十九章部分内容)南京出版社,2015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告诉我们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此章以圣者,仁者,巧者,此三者以为文,言三绝三弃,故令有所属,圣者弃智,是为智绝,仁者弃义,是为义绝,巧者弃利,是为利绝,智绝则见素抱朴,义绝则少私,利绝则寡欲,圣者绝智则民利百倍,仁者绝义则民复孝慈,巧者绝利则盗贼无有,有智者不圣,有义者不仁,有利者不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经》传世译本有四十多种,每一种译本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基本上相同,不同点各不相同。
第十九章;抛弃聪明智巧,民众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了。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要使民众思想认识有归属感,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经这是我认为最最重要的书籍,大到治国,小道管家!
语言犀利且简单,但是看似简单却又深奥无比,不同的人,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大道至简,这是最伟大的阐述,也是最简单的理论!
自我感觉,每过五年读一遍道德经,体会决然不同,这也许就是功力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就是希望世人可以回归“道”的状态,放弃虚华回归根本,但这明显在这么多年的岁月中并未实现,李耳给了世人以方法,活得更开心幸福真实的状态。但他也只能眼看世间越来越荒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智、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这一章比较好注解,大多数译本都大同小异,容易出错的地方只有一句: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文,是文饰、文化之意。为什么说文不足呢?因为绝弃了圣智、仁义、孝慈等人们普遍推崇的文化,所以显得文不足而朴有余。这种情况下人民会陷入不知所措的困境,因为一直被倡导的被绝弃了。“故令有所属”,就干脆明确一个主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更深入的注解请参照憨山大师注本:
【注】此承前章而言智不可用,亦不足以治天下也。然中古圣人,将谓百姓不利,乃为斗斛权衡符玺仁义之事,将利于民,此所谓圣人之智巧矣。殊不知民情日凿,因法作奸。就以斗斛权衡符玺仁义之事,窃以为乱。方今若求复古之治,须是一切尽去,端拱无为,而天下自治矣。且圣智本欲利民,今既窃以为乱,反为民害。弃而不用,使民各安其居,乐其业,则享百倍之利矣。且仁义本为不孝不慈者劝,今既窃之以为乱,苟若弃之,则民有天性自然之孝慈可复矣。此即庄子所谓虎狼仁也。意谓虎狼亦有天性之孝慈,不待教而后能。况其人为物之灵乎。且智巧本为安天下,今既窃为盗贼之资,苟若弃之,则盗贼无有矣。然圣智仁义智巧之事,皆非朴素,乃所以文饰天下也。今皆去之,似乎于文则不定,于朴素则有余。因世人不知朴素浑全之道,故逐逐于外物,故多思多欲。今既去华取实,故令世人心志,有所系属于朴素之道。若人人果能见素抱朴,则自然少思寡欲矣。若知老子此中道理,只以庄子马蹄胠箧作注解,自是超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