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歼11D现在怎么样了?
战斗机,战机,空军歼11D现在怎么样了?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按理来说,这原本应当是歼11D的列装空间,可当前出现的却是新生产的歼11D,而且极有可能是利用歼11D和歼16技术进行过改良的歼11B:
这就意味着,歼11D很有可能遇到了大麻烦,当前已经处于技术冻结状态或仍然处于技术研发状态,在短时间内无法生产。因此沈飞方面不得不重新生产歼11B。而在已经复产歼11B的前提下,题主所说的沈飞产能问题就成为了实际限制因素——主要产能都用来生产歼11B、歼15、歼16和歼16电了,就算是现在歼11D立刻就能投产,恐怕也分不出多少产能了。
另一个问题就是歼11D的技术水平问题。就现在的情况看来,歼11D的性能可能根本就没有达到空军预想的要求,而空军又等不及歼11D完善后再行采购,所以一方面要求复产歼11B,另一方面则从俄国引进了苏35SK。
歼11D当前存在的缺陷可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机体结构、发动机、飞控。当然这里的缺陷是相对于苏35来讲的,若是和早期苏27系列相比歼11D自然只强不弱,但当中国空军接触了苏35之后,对于现在歼11D的状态恐怕就看不上眼了。
当然,这种差距并非不能弥补,但毫无疑问这需要时间,而现在最重要的是空军战斗力的快速提高和集中资源完善歼20这样的第四代战斗机,因此空军恐怕也等不起歼11D的完善了。况且苏35引进已经是既成事实,在歼20已经服役的前提下,同时装备苏35和歼11D恐怕也没有必要。与其现在加大资源去把必然服役即落后的歼11D完善投产,不如好好研究一下怎么用歼11D现有的先进技术改善新批次歼11B的性能,或者怎么在未来对苏35SK进行国产化升级。
那啥,今天头晕(好像不是第一次了),先说这么多吧,精神恢复之后更新一下苏35相对歼11D领先三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首先谈发动机,这个问题比较简单,现在大多数人也都知道国内发动机水平暂时还有限。根据我不能说来源的小道消息,涡扇15的研发进度现在很不乐观【当然你们也可以认为这条是在胡说八道】,而涡扇10也就是堪用的状态,其技术水平不会超过AL-31F(下称三姨父)大改的水平,相比苏35上面的117S也差不少。
现在的一个争议问题在于,中国会不会对到手的苏-35SK和附带的117S发动机进行测绘,以至于逆向仿制或者利用相关技术改进涡扇10系列发动机。但个人的观点是这么做的可能性非常低,就算是俄罗斯人放任中国测绘仿制117S,也未必能够成功。
有人会拿当年中国通过逆向测绘米格21MF的P13发动机仿制出了涡喷-13、通过仿制出英国进口的斯贝发动机仿制了涡扇-9的事情,来说明仿制117S是完全可行的方案,但实际上后者相对于前二者而言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中国航空工业之所以能够自行仿制涡喷-13,是因为当初在引进米格21的同时还引进了P11Ф-300发动机的生产技术,国内也建立了仿制P11Ф-300发动机的涡喷-7生产和工艺体系,且逐渐发展成熟,基本吃透了相关技术,能够独立生产并对涡喷-7进行改进。而涡喷13测绘的是P13则是源自P11系列的完善型号。这就意味着涡喷-13的仿制相较于P11Ф-300/涡喷-7是一技术延续性的,这也是国内能够逆向测绘仿制成涡喷13的基础。而斯贝发动机则是原本引进的时候就购买了生产许可证、开始推进斯贝国产化的进度,因此后来才有了成熟的涡扇-9(虽然涡扇-9成熟的时候,时间已经有些太晚了)。
如果要仿制117S,则以上的两个有利条件都不存在。首先俄国目前没有出售117S生产许可证或者转让技术的计划,中国可能也没有类似打算。其次,中国航发当前对于三姨父的掌握水平,实际上仍然是有限的,再此基础上要仿制117S就更难。
当前中国只解决了AL-31F/FN系列的维修问题,还没有真正模仿出完整的三姨父,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有性能类似的涡扇-10项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逆向仿制AL-31F的难度和投资恐怕比完善涡扇-10更大。当年国内在仿制P13的同时,也试图逆向测绘同时期引进的P29(涡喷-15),但因为技术难度大婚缺乏基础,这一项目最终停滞,可见用样机逆向测绘仿制现代发动机并不容易。
当然现在中国的航发工业水平还是比那时候强多了,从理论上讲,无论俄罗斯把117S密封成什么样,中国都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将其分解测绘。但需要指出的是,测绘只能掌握零件或部件的材料、尺寸,无法复制发动机零件制造和装配的流程,也很难确定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标准和公差范围。更何况117S采用了单元体设计,这意味着除非中国能复制出发动机装配的工装设计和工艺手段,不然就算有全部的零件也不可能攒出满足技术标准的成品。当然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要求俄罗斯技术转让或者进行海量实验分析解决,但如此一来,为仿制117S发动机所付出的代价必然将大大超过自行研制的花费。就算是不考虑成本代价,这一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也是漫长的,而前文已经说的很清楚,歼11D想要装备部队,在研发上根本等不起那么长时间。
综上所述,指望通过逆向测绘仿制引进117S来改善歼11D的想法,根本不可能,趁早洗洗睡。
然后说机体结构,之前说过,从目前可以公开获得的信息推算,歼11/歼16系列的战斗机相对于之前引进的苏27/苏30系列战斗机,机体结构并没有大的改动。但是苏35则不然,其机体结构相对于最初的苏27系列而言,实际上是进行了重新设计的。
重新设计苏35机体的原因,源自俄罗斯在现代化改进苏27S/P机队过程中的教训。在早期的苏27SM项目中,俄罗斯利用苏30MKK/MKI的航电等机载设备与现役苏27S/P的机体组合,改善了其雷达性能、航电显示并使之具备了使用R77主动中距弹的能力。但俄罗斯很快就在实际使用中发现了机体陈旧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旧的机体结构与新设备、新系统的兼容性实在是太差了。如果按照新系统的要求更改机体,则必然会破坏原有机体的完整性,对旧机体造成慢性的非使用消耗。反过来讲如果按照机体条件让新系统反向适应,则原始的结构会大大限制新系统的应用,使新成品和新系统的效能无法完全发挥。在苏27SM/SM3项目中,受限于苏27S/P的老旧机体和原本准备出口中国的半成品机体原始性能,改装的结果并不算很理想。当时俄罗斯空军最重视的改装范围大、以应用苏30MKI体系为基础、技战术性能大幅提高的苏27SM2方案,对机体的要求更高,现有的机体根本不堪用,于是俄罗斯军方选择了为SM2计划开发全新的机体,这一新平台就是T10BM/苏-35.通过引入西方的全新设计标准体系,以及材料、工艺的大幅提升;尤其是超大尺寸钛合金件的加工能力提升,苏35的机体相比苏27有了很大的进步。苏35通过中后机身的结构加强和设备分布调整等措施合理调整了重心分布,苏27的大部分气动外形和机体结构方面的缺陷都得到了解决。这方面更详细的内容我直接引用讲的肯定比我好些的猴子在超大上发的东西好了:
新苏35不仅在重新设计整个机身结构时有着非常高的技术起点,既往的结构改进工作积累下的大量经验,尤其是苏34轰炸机对于大挂载重量、长寿命要求结构的研制探索经验对新苏35的结构与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新苏35不仅拥有6000小时的寿命,而且其含金量也比以往的型号更高:它可以允许更多、更长时间的极限状态飞行,以及大挂载重量状态下的起飞、飞行、降落。
上一篇:该如何帮男友穿搭衣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