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大家在经营公司过程中都遇到哪些比较头疼的问题?
渠道,企业,公司大家在经营公司过程中都遇到哪些比较头疼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每个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肯定有不少苦恼,其中财税肯定是一个坑,大家都遇到什么坑,欢迎分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本文主要从财税方面分享一些干货:
初创企业常见的财税硬伤
硬伤,这个词不是一个书面用语,主要用在资本市场中介机构,像券商、会计师、律师等。当然也有投资机构的关注,之前主要 PE 类机构,早期的投资机构不太关心被投企业的财税硬伤。随着新三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期机构也开始关心这件事情。
财税硬伤指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报告期内( IPO 3 年、新三板 2 年)发生的 的重要问题,或者报告期外发生的问题影响到报告期的,都属于硬伤。
中介机构在做 IPO 前、新三板前以及投资尽调时,投资人会问有没有硬伤,一般看尽调报告最后一大段(尽调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建议),如果问题中有解决不了的,就属于硬伤了。 当然,这些硬伤涉及的领域除了财务和税务以外,还有 HR 、法务、环保等,我们在这里讨论的特指财税硬伤。
我们总结了一部分和早期企业发展有关系的财税硬伤,跟大家交流一下。
1、关于初创时的注册资本
切忌初始注册资本认缴额过大, 建议量力而行, “ 量力 ” 指的是创始股东在可预期的时间点内能投进去的钱,要知道写多少注册资本,虽然工商局不会管实缴了,但是从往后发展来看,不管是融资还是走向资本市场,肯定会有人要求你们补齐,就看到时候我们有没有这个钱了。
我们遇到过极端情况,有的创业公司,写得注册资本比估值还高,比如融资估值 1,000 万,注册资本 2,000 万。结果投资机构钱没法投,因为法律上投进去的钱都不够他们应该负担的注册资本的,非常麻烦。
强烈建议不要用非货币资产出资,尤其是无形资产评估出资,这个在之后的公司运营中,不论是每年的摊销还是财税正规后的期末减值测试,都有可能对公司盈利能力造成不小压力。
大家应该注意在公司股东认缴资金没有完全到位之前,股东任何一次向公司打款都应该作为投资处理,不用考虑单笔金额和频次,在网银上标注“投资款”,会计上要处理成实收资本增加。
2、商业模式是否是不完全纳税的商业模式。
请大家重新审视自己的商业模式的纳税义务,如果我们目前的模式设计中有资金收入环节没有按照开票缴税操作,而如果改成开票缴税后,就完全没有盈利的可能了,这个叫做不完全纳税的商业模式。这个是普遍存在的情况,所以我们一定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商业模式。其实最多的不完全纳税商业模式,多指传统外包模式,比如土建工程、劳务派遣、软件外包、技术外包等。这类模式下,如果处于承包的下游,往往利润来自于少缴不缴税或社保,如果缴齐就没有利润了。新经济下还有一种不完全纳税的商业模式,就是各种领域的平台化模式。移动互联网发展很快,各个领域很多人都想平台化。在平台化的逻辑里,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当你做模式设计时候,会不会造成税务局认定你收的钱是全额纳税义务人。我们遇到了很多案例,会影响到业务的进程。在新商业模式体系里,一个交易过程被充分分解,参与的角色也多种多样,对于税务机关的征管压力比较大,当他们很难判断每一个角色的纳税义务时,有一个相对简单的方式,就是谁收钱谁缴税,我们称为“有罪推定”。举个例子,在杀人现场,警察来了,你拿着带着血的刀,你一定就是最大的嫌疑犯,那这个时候,你就要“自证清白”。所以我们要在交易环节设计、资金管理方法、参与业务深度等方面“自证清白”。尤其注意的是,平台参与定价的程度,如果深度参与了定价,那被税务机关认定纳税义务的可能性就会变大。
3、两套账对发展中的企业,造成的影响和风险非常大 。
财税合规的导向,就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为企业资本化做准备。这些都不允许两套账的存在,两套账一定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这方面我一会儿专题讲一下。4、资金往来混乱,现金收支缺乏管理。
第 一个是,股东资金往来比较乱,进进出出比较多。我们遇到特别多的案例,在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的时候,发现账上记载的股东往来对不上,股东也记不清什么时候欠公司那么多钱,就变成了账上的一个死角。
第二个是,业务本身现金往来收支比较大,比如农业、餐饮业等领域,这个也要给予更多的重视。现金收支一直受到资本市场监管机构的关注。比如餐饮业,短暂开过窗口期,后来 A 股把餐饮业上市这条路给封掉了,主要是基于餐饮业大规模的现金收支,可能会留下舞弊的巨大风险。
5、行业生态混乱,财税不合规已成为常态。
这里比较严重的有几个行业:农业以及与农业密切相关的餐饮供应链行业,还有一个行业就是文化传媒行业,这些行业的大部分参与者对发票观念不是很强,造成这几个行业创业的创业公司走向财税一定会付出比别的行业更大的合规成本。
现在农业、文化是两个风口,所以请大家引起关注。当然我们提醒这几个行业,不是鼓励各位不在这几个行业创业,只是告诉大家在交易环节上考虑这个问题,不要等我们模式跑起来以后再去调整。
如何构建公司财务管理团队
很多创始人问我,我什么时候找财务总监啊?什么时候去找 CFO ?我的建议是要注意节奏。
财务外包、财务主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 CFO ,这几个节奏循序渐进。应该说,从我们从业这么多年来的经验看,大部分快速成长的公司内部的财务团队成长往往低于公司成长速度。在对财务团队搭建的时候,要考虑公司节点。一般来说,公司在 A 轮之前,考虑外包; A 轮之后,是财务主管或者经理, 这个人不一定记账,记账可以外包,但这个财务经理一定要对公司的财务情况有紧密结合度,对公司做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什么样的财务才是最适合自己的财务? 我有一个小窍门,在面试财务的时候,可以问:你们之前公司做什么的?什么样的模式?一个充分熟悉业务的会计才是好会计。所以我们在有了自己的财务团队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熟悉并参与业务,对于财务成长、对公司的成长是一个很必要的手段。
两套账的风险及解决方案
首先,两套账未来一定要合并,而合并的成本会很高。一是 专业成本高。 公司自己肯定做不了,必须要找外部专业机构来做。在我们会计师服务里面,理账其实是一个高精专的领域,找到一个靠谱专业的理账团队,企业付出的成本一定不会少。
二是补税成本高。 如果两套账合并,一定会有补税成本,还要看你能不能补得进去,如果产生罚金或者大额的滞纳金,可能会让你这一年的期间叫浪费掉了。三是时间成本。 当一个资本市场窗口期打开的时候,需要企业用一个合规可控财务数据尽快上去,而两套账合并往往需要 3~6 个月的时间,往往窗口期就会被错过,这种时间成本不可衡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