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赵国兵败长平的真正原因,是缺粮,还是攻打中山国消耗太大呢?
秦国,赵国,山国赵国兵败长平的真正原因,是缺粮,还是攻打中山国消耗太大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赵国统一中山国,好像没有增强自己的实力,感觉秦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长平之战真的仅仅是缺粮和用兵问题吗?有没有赵国攻打中山国,赵国兵力大伤元气的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两个方面的原因都有。
一,秦国纵容赵国去消灭中山国,目的就是为了消耗赵国。这是无疑的。
这件风流罪过要从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时说起。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六国相继开始了变法。其中,取得极大成绩的就数赵国了。秦国本来在春秋时期,每次出函谷关都被晋国堵死。秦国向东扩张的路被强大的晋国截断,秦国无可奈何。好容易三家分晋,没有想到魏国最强暴,把秦国的河西之地夺了。吴起在魏国的变法,使魏国首先成为七国之首。秦国照样被压缩在西戎偏僻之地,不与诸侯同列。所以秦孝公才让商鞅变法。秦孝公商鞅死后,秦国按照商鞅变法的内容继续保持变法节奏,很快强大起来。赵国一看事情不好,赵雍继位后,他就是赵武灵王了 ,也开始“胡服骑射”,赵国的力量马上强大起来。
这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苏秦搞了个“合纵”,联合南北诸侯国合起来对付秦国。而张仪是秦国的丞相。但是这个丞相与同学苏秦有约定。所以秦国十五年不出函谷关。
秦国十五年不出函谷关 并不是说秦国不去招惹楚国,齐国,魏国,韩国。秦国在张仪的挑唆下,对楚国和齐国进行了反复无常的外交战争,使在两个国家疲于奔命。
不幸的是,楚国,魏国是中山国的同盟国,而近在咫尺的齐国又是中山国的死敌。赵国对中山国有吞并之意。
二,中山国是个怎么样的国家
前327年之前就不说了。此后十余年间,中山国富兵强,前323年,由魏国犀首(即公孙衍)发起倡议,联合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在称王的五国中,只有中山国是“千乘之国”,其余四国都是“万乘之国”。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攻进燕国。中山国见有机可乘,也背弃了同盟,派相邦司马赒率军北略燕国,夺取几十个城市,占领数百里的燕地,还掠取了许多财物,并将取得的“吉金”(铜器)重新铸造了铁足大鼎和夔龙纹方壶,在上面铭刻长篇铭文来颂扬中山王和司马赒的功绩。
史称中山国是这样的国家。
“错处六国之间,纵横捭阖,交相控引,争衡天下”
此时为中山国的鼎盛时期。后来后来进入战国十雄里面,可见赵国单独要灭亡这样的国家,实在是吃力。
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自挂帅,使用刚刚训练好的骑兵部队配合战车部队和步兵,分三路向中山国发动大规模攻击。这次战役,使中山国失去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土,丹丘、华阳、邸、鄗、石邑、封龙和东垣诸邑尽入赵军手中。
秦国对付楚国,把商于六百里地夺了,又夺了黔中地,楚国与秦国纠纷不短。楚国自己被秦国拖着,它自然就没有力量去帮助中山国了。魏国夹在秦国,楚国,齐国之间,疲于对付,也没有力量帮助中山国。
从公元前300年开始,赵国出动20万大军连续进行了五年的残酷战争,至前296年,赵军终于攻破灵寿,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山国就此灭亡。赵国的胜利应该是惨胜。赵国灭亡一个千乘之国,付出的代价也应该是对等的 消耗量不小。
赵国在秦国十五年不出函谷关都日子里,用胡服骑射得来的成果发动了两次对中山国的灭国之战。当时的中山国力量强大,作风剽悍,又是保家卫国,所以发挥了不怕死的作风。给赵国以沉重打击。赵国把中山国灭亡后。赵国付出了惨重代价。赵武灵王仅仅在消灭中山国之后一年内,又对胡人进行了驱逐之战。得了云中数千里的地方。这两次战争,赵国付出的代价实在不小,说粮食耗尽也有道理。赵国在走下坡路。而秦国却割得了楚国,韩国,魏国大片土地,越来越强大。
这样的对比,赵国与秦国打长平之战,胜利失败似乎早就确定了。
三,赵武灵王头脑发热了,加速了赵国的力量衰弱
他准备在沙丘平台开会庆祝一下。但是,发生了内乱,赵武灵王饿死了。他儿子赵何继位。赵国这时的力量还没有恢复正常,粮食没有及时补充,兵员也是青黄不接。
秦昭王就在这时,看准了赵国的疲惫不堪和资源枯竭,年年试探性地对赵国出手了。
公元前402年,魏、赵、韩三家分晋,上党归韩。但强大起来的秦,对上党早就觊觎。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曾深入上党,攻取了光狼城,公元前262年,重逼上党。
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攻上党,韩国之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主动将上党史献于赵国,赵国名将廉颇屯兵于上党史南界,抵抗秦军。与秦军相持3年之久。
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赵两国经过三年相持,赵国国力逐渐不支。赵孝成王需要尽快结束战争,为此换赵括为将采取主动出击的战术,率大军出击,令东、西营和石后堡驻军挺进长平。
武安君白起针对赵括鲁莽轻敌、采取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战术,决战之初故意败退。赵括倾巢而出,乘势追击。追至秦军阵地,秦军主力一面坚守,一面乘其不意,出两支奇兵:一支2.5万轻骑速进赵军背后,占据秦岭,切断了赵的后路,遮绝赵救兵及粮食草料供应之路;一支5000人的精兵穿插赵军中间斩赵军为两截,使其首尾不能相顾。从7月中旬到9月,赵军被困整整46天,粮尽水竭,互相杀食,不战自乱。
从这场残酷无情的战争来看,赵国如果有粮食支援,赵括一定能坚持下去。赵括与赵国的增援部队里应外合,可能会打败秦军。司马迁的“遮绝赵救兵及刍饷”这句话就是点明了赵军失败的要害。
四,赵国在军事上是个大国。但是赵国的农业发展缓慢。粮食生产严重不足。
赵国的民众大量流失到了关中之地。生产能力,物资就有限制了。
鞅以三晋地狭民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所以说,秦国纵容赵国打中山国,目的就是消耗赵国的力量 而秦国十五年,国内粮食储备及为充足。
可以看出,秦国的张仪对苏秦是做了顺水人情,更重要的是,秦国希望赵国的目的达到了。赵国消灭中山国,赵国的力量大大地损失了。
赵国把力量消耗在消灭中山国的战争中去了,赵国粮食草料生产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上一篇:如图:想把红色地方砸掉改衣帽间,懂得来看一下能动吗,黑实线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