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目前《道德经》有两种,道可道和道可道也,哪一种是正确的?
道德经,老子,真迹目前《道德经》有两种,道可道和道可道也,哪一种是正确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应该是:道可,道非,常道,解释为:一,合理的说法,二,不合理的说法,三,也合理也不合理的说法,这就合乎一而再,再而三的道德经思想,中华文化从来没有对与错,只有合理不合理的说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子应关令尹喜之求,写下《道德经》,这是最正宗的原件;史却无有其下落的记载,尹喜把它怎么样了?我们只能想象推断了。尹喜得之,或沾沾自喜,无不四处炫耀;因为老子在当时是连孔子都趋往请教之人,可谓名声斐然;因此,尹喜得宝,慕名前来借阅一睹并传抄者必众,你抄我抄,漏字错字也就难免;而有的人以抄本为源再抄,就更难免以讹传讹了;所以,世见版本不一,就在必然之中了。或另一可能就是,尹喜得老子所赐之文的消息走漏,而被盗丢失也难说,而盗者藏匿原件,抄个膺品出来胡弄于世也难说;因为今已无法证明流行于世的版本就是老子的真迹。
正因为此,我们见到世上流传的版本就有多种,帛书本、竹简本,都不统一,甚至出现甲、乙本,这就很难判断谁真谁假了。考古出土,并不一定年代越久的就一定真,因为出土的也可能就是抄本入葬。抄本非原件,就难说无錯。即使现在真挖掘出了尹喜原件,又如何就证明它就是老子所写?现在越以为与流行本不相一致者就是真本,就越是一种心理暗示的结果,感觉是。一个用“恒”用“也”,一个没有,就凭之判断为老子真文,因为不讳帝名书“恒”就真于用“常”者,古无标点用“也”就真于不用“也”者,于是肯定结论前者是真迹,后者不是,又似乎显得太过容易草率。我们今日所见,或许都是抄本之后,原件或早已毁亡,这又未必没有可能。
好在流行的《道德经》依然让人辨识不透其文之奥,就当老子原文去琢磨也好,反正还没透彻其意,以之研究下去也总有所获,何必求真迹?真件或早已毁而不存在了,或我们现在所阅的就是真迹;都说不清楚。为之纠缠正确与否,又有多少意义呢?一定要等到寻出所谓真迹原件,再开读吗?何况真迹真的现世,又如何断定它就是真迹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两者是一回事,无非后者用“也”字断句了,更明确一些。前者更简明,当然也容易断错句子。但是两者印证了“道可道,非常道”的断句是正确的。其它的断句解读都是师心自用了。
对应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就是道可道之,但可道的皆非常道。争论的只是这个“可道”的“道”是“说或者称之为”的意思,还是别的什么意思了。结合后一句可名来说,可名就是“称之为”的意思了,所以“可道”是另一个意思。
可道就是将“道”这个名词动词化,因为现代汉语里面“道”的动词用法第一个就是“说、讲”等,一般就这么认为了。可惜从“名可名”的用法来说,显然不是这个意思。应该是“遵循”之类的意思,如果我们将“道”解释为“规律”或者“经验”,那么后面这个“道”字就是遵循或者参考借鉴之类的意思啊。
而且从人类最基本的精神活动来说,一个就是经验,一个就是名相。我们从小长大,获得的经验用语言没法说清楚,但是我们一辈子可能都在运用。再就是从小到大学的知识,除了规律公式定律架构等等这些东西外,就是名称定义这类概括确定对象的工具。我们最基本的精神活动是不是只有这两类?
所以道德经一开始就直指人心,告诉我们,我们一生所倚仗的两个能力,可道和可名都不是“常(恒)道”,不是那个不变的“道”。一切经验或者规律都是有例外、有限制、有变异的。因此,要找到这个道,就要不受“名”(也就是语言思想)的干扰,不受“欲”(内在偏见)的干扰,在“有”和“无”上面,那个超越“有和无”的,幽深不容易看清的方向去找,那才是领悟所有奥妙的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可道,非常道的版本是通行本,大部分和另一种是没差别的,但是有少量的不同,帛书甲乙本和郭店楚简版本更接近原版的道德经,帛书甲乙本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只能说更接近,不能说就是正确的,关键在于怎么理解道才是根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目前《道德经》有两种,道可道和道可道也,哪一种是正确的?广为流传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现在又出现一种: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这两种哪一种是正确的,或者最接近老子思想的?
关于出土新的《道德经》,这条资讯之前也有看过。至于说两种道德经,哪一种是正确的,我个人觉得对一个学习《道德经》的人来讲,是无关大碍的,关键在于你学习《道德经》到了哪个层次。
我之所以表达这种无关大碍的观点,是记得很早以前有看过一个佛教的故事,跟你的提问有点关联。那个故事大意上是讲:有一个佛陀,一天经过一座青山的时候,发现在青山之中佛光弥漫,于是他感到好奇就迈入青山中,发现一个比丘尼坐在屋边口诵“南无阿(发“阿”音)弥陀佛”不停。佛陀看她对佛虔诚,就想点化一下她。于是他上行对比丘尼说道:“你的这句佛号应该念作南无阿(发“e”音,平声)弥陀佛“。随后,他即离开了。后来,佛陀再次经过这座青山的时候,发现青山中的佛光不增反减,突然领悟到比丘尼心中有佛,口中的发音其实并不重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