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目前《道德经》有两种,道可道和道可道也,哪一种是正确的?
道德经,老子,真迹目前《道德经》有两种,道可道和道可道也,哪一种是正确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广为流传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现在又出现一种: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这两种哪一种是正确的,或者最接近老子思想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本来“道可道,非常道",就
讲得干脆利落。为什么要加
个也字,弄得文皱皱的就说
明很有学问?
这不一样的意思吗?
常即恒,恒即常。有什么不同?
何必多此一举。
真是吃饱了撑,没事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上下句关系看是否定"可道”,如加"也"就变成肯定句式了。所以应无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韩非子一书中有解老,喻老两篇文章,是解读老子思想的,韩非子所处战国时期也是离老子较近的时代,道可道也接近原版。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也是道可道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字的方面,第二种正确。断句方面,没一个正确。
《道德经》原文就是“恒”。这是在汉代,为了避讳,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硬把“恒”改成了“常”。
你读著作,当然应该读原文。改为“非常”肯定不靠谱啊。因在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的古汉语里,压根就不存在“非常”这个词。
如果你照着被文字狱蹂躏过的改文去读、去理解,能理解得了?那不骗鬼呢吗?
既然春秋时期的古汉语里压根不存在“非常”,所以什么“道可道,非常道”显而易见是傻子才会去信的解读法了。
其实,断句这种事,只要参考另外一个版本的《道德经》就很容易理解了。比如《道德经·昆仑仙本》。
《道德经·昆仑仙本》其实也是被夸张的,说是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也是骗鬼。因为《昆仑仙本》里有些字是宋元时期才创出来的,两千多年前还不存在的字,《昆仑仙本》是怎么写出来的?所以说,昆仑山上的牛鼻子也不是好东西,上坟烧报纸——糊弄鬼。
但是它的断句好歹比错误版的《道德经》靠谱,是这样的:
道可恒道,非常恒道;名可恒名,非常恒名。
德可恒德,非常恒德;衡可恒衡,非常恒衡。
无名而名,天地之始;有名而名,万物之母。
无衡而衡,尊德之初;有衡而衡,万道之父。
《道德经》到底应该怎么断句?其实也很简单,我早就介绍过了。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指事物的本质,名,指事物的表象,两者是一个整体,统称为“道”。
所以老子才在后文中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件事物诞生,人接触到它,认识它、了解它,会初步给它下一个定义,并且认可这个定义,就是“可”;
但是,人的思维观念是会进步的。在人进步以后,会在新的思维观念基础上再次去厘定那事物,推翻前论,重新定义,这就是“非”。
也就是说,老子将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称为“道”,这也是人类认识和了解世界惟一的正途。
比如,古代的天圆地方观念,这就是人类对世界最初的“可”;之后出现了地心说,天圆地方就变成了“非”,地心说变成了新的“可”;后来人类观念又进步了,有了日心说,于是地心说又变成了“非”,日心说成了新的“可”;然后又知道了银河系,日心说又变成了“非”,而银河系论成了“可”。
这就是“可”“非”的重复交替、不断循环,而且这个模式是“恒”的,永远都是这样,不可逆的。因此,又说“大道无形”“大道无情”,这就是世界最基础的规律啊。
——之后,下文就有了“无,名天地始;有,名天地母”。
“名”是一切事物外在的表象,当你不了解某事物的时候,你只能从“名”也就是其外在表象开始了解。
无,是事物虽然存在,但人不知道,这也是一切事物最原始的状态;有,是人已经知道了事物的存在,于是,围绕着这件事物,会诞生出无数种可能,所以它是“母”。
——再之后,“恒无,欲观其妙;恒有,欲观其徼”。
恒无——世界上永远有很多事是人类未曾了解的,只有不停探寻,才能发现这些新事物;恒有——世上的事物永远有无数种可能,也只有一直不停地探寻,才能发现事物有什么变化,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老子认为,老子这老家伙还是很有头脑的,看道理看得很透彻,不愧是个哲学家,除了有点秃顶以外没别的毛病。
只可惜后世很多人误读《道德经》,不仅没能学会老子看透的道理,还偏偏学会了他老人家的秃顶,不得不说世界真特么奇妙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都不是,因古时没有标点符号,所以也留下非常的弊端,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