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被质疑的院士生物学实验造假的论文,重复实验的难度在哪?
院士,论文,科学被质疑的院士生物学实验造假的论文,重复实验的难度在哪?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作为院士,应该带个好头,或者说应该以普通人的心态,接受别的科学家的质疑,毕竟只有真理才能打败谎言,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重复实验的社会成本过高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在于,自然科学没有主观价值的判断,寻求的是自然规律;而社会科学以价值判断为主,寻求的是真理。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通常情形下,自然规律没有争议,可以由实验验证;而真理需要社会实践验证。例如,汽车抗撞击能力是否造假,通过实验便能得出结论;而社会制度是否合理,需要通过人们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得出结论。
生物学正是自然科学,论文是否造假,经过实践便知。生物学论文是否造假与汽车抗撞是否造假不同的是,生物学是否造假可能涉及生物的培育,而汽车抗撞击能力是否造假瞬间可能完成。中国的院士当选,或者评选并不是自然科学的本身,谁能当选院士也不是完全凭借院士的学术对社会产生的积极结果,资格可能是重要因素,因此,我国的院士往往年龄偏大,院士也通常也是学科的带头人,或者有影响的人物。
自然科学院士的论文是否造假,通过实验便知,但结果的真伪对院士的声誉非常重要,倘若是假,院士声誉扫地。个别的院士声誉扫地,甚至于取消了个别院士关系并不大,问题是,人们对其他院士的论文提出质疑即是大事。人们可能对所有的自然科学的院士的论文提出是否造假,验证的社会成本显然过高。倘若该院士是学科带头人,其论文可能就是学科的骨干撰写,院士对论文是否造假可能并没有把握。对多数的院士论文重复实验,公众对院士的科学素养产生怀疑,还是不以重复实验为宜。
▶徐剑随笔,仅供参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重复实验的难度不在于实验本身,而在于如何面可能出现的预料之中的“出乎预料”的结果。不做重复实验,通过问话调查,“误用图片”的结论,似乎是更容易被上面各方接受的结果,不贪大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这个论文是多年前的,那么实验结果肯定也是多年前的。当时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技术以及实验室的条件和现在有了很大的不同,即使同一实验室,事隔这么多年以后很难找到相同甚至是十分接近的材料。小到最常见的的蒸馏水以及培养皿,大到当时的实验仪器。更不用说当时构建的一些生物材料,不一定能保存到现在。即使保存到现在,他的效能和当初的就不一样。就算完全按照以前的实验技术重新构建的生物材料和和当时的很难做到一致,因此重复多年前的实验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没有必要。
因为根据原始实验记录,应该说是比较容易分清楚作假和当时的理论和现在的结果比起来是不正确的,这两者的区别。因为当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而且被这篇杂志所认可的,这就代表了当时的生物技术的发展水平。时隔多年以后,被认为未必正确,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和教科书结论相同的观点的文章是不可能被发表的。发表的文章,首先要求创新性,然后再用自己的实验来证实自己的观点,被同行认可以后就会发在一定水平的杂志上。多年以后,可能有新的材料和上述的结果不一致,就暂时放弃了原先的观点。可能多少年以后新的实验条件又重新证实了原来的说法。那么可能以前的理论又被大家重新奉为标准。这也是很常见的。所谓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好像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实际上是在原来的过程中足足的进了一大步。
因此,为了说明伪造假,重新重复实验必要性,真的不是很大。
对于已发表的论文,有疑问或者反对他的观点,可以给该期刊的编辑部写读者来信或者发表相对观点的论文。如果该期刊不认同相反观点的论文,拒稿的话,可以转投其他的期刊发表,你反对该论文的文章。其实即使是在顶级的科技杂志发表的文章。而相反观点的文章可能在另外一家顶级的期刊上发表了。这在科学发展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其实,很多年以后也得不出哪一方是正确的结论,只是这个问题不再是研究的热点了,大家也没有必要一争高下了。因此向主管部门举报文章作假的这种做法本身就是有国内的特色的,而不是国际通行的做法。试想如果该教授怀疑某外国的作者实验资料作假,那他该怎么处理呢?是向该国的主管部门举报作假吗?那显然是不会的。
如果某人甚至是很有名的科学家,因为当不上某士,对某士的评选方法有意见,宣布自己不参选某士了。进而针对某院这个机构,抓住这个机构的某个部门的领导的某些文章的不足之处,大肆渲染穷追不舍。很难说完全是出于公心是出于维护科学的纯洁,有没有参杂自己的私心就很难说了,因此权威机构作出的无足够证据认定作假,以及今后不再调查是完全正确的举措。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