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国时蜀汉皇帝刘禅是否被低估?
阿斗,蜀汉,长坂坡三国时蜀汉皇帝刘禅是否被低估?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三国时蜀汉皇帝刘禅是否被低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阿斗给很多人的印象就是一个憨货,可以任意揉捏的怂包。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阿斗在对待兄弟方面是一个非常冷血的人,刘永他们在刘备在世的时候都是一等王爵,刘备死后,阿斗就翻脸不认人了,把这几个兄弟贬为郡王,丢到靠近魏国边境的地方,这是想干嘛,借刀杀人呗。对于忠于自己,追随自己的人,生死关头他可以丢出去卖了,而没有丝毫愧疚。可以说面厚心黑是最能形容他的。阿斗这个人在大势面前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不会去抗争,服个软保存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看看跟刘禅同一个时代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怎样评价的吧。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
自(诸葛)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刘禅一生最聪明的一件事情就是任用了诸葛亮。没有诸葛亮,蜀汉早完了。
如果说诸葛亮在世时刘禅没有发挥的空间,那诸葛亮去世之后呢?如果真的被低估,刘禅完全可以自己成就一番事业啊。为什么刘禅没有继承他父亲刘备的遗愿?反而开始与阉竖为伍了呢?
还有人说,诸葛亮死后,刘禅又坚持了近三十年,这只不过是刘禅的运气好。诸葛亮死后留下的根基还在,蜀汉又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再加上主要的对手曹魏家里上演司马家族与曹家的内斗,也没多少功夫搭理刘禅。
还有人说,刘禅的乐不思蜀是大智若愚,是保全之道。别往刘禅脸上贴金,刘禅才不是那种人。那个时候还没有兴起杀投降皇帝的风气。杀前朝皇帝的传统是从刘裕开始的。曹魏不仅善待了刘禅,还善待了汉献帝。不仅曹魏善待,西晋也延续了这个善待的传统。汉献帝之后、曹魏之后、刘禅之后、以及东吴的孙皓都得到了善待。也就是说,不管刘禅是不是乐不思蜀,保一条性命还是没问题的。那会对投降、禅位的皇帝统统优待。
所谓的刘禅被低估,也就是现在的网络文章喜欢博眼球,非得拿出来说事。实在是没必要,大大的没必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一点低估,而是严重低估!千百年来历史书上对于刘禅基本上没有什么好评价,什么“扶不起的阿斗啊”,“此间乐,不思蜀。”云云。要我说啊,这些点评专家全是一帮沒有大局观的书生,看问题缺乏全局的视角。Come on,废话少说,让我们穿越千年将目光聚焦到三国时期。
长坂坡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大汉刘皇叔从赵云手上接过小儿阿斗,望着满身血污瘦骨嶙峋的爱将子龙,再瞅瞅肥成球睡得嘴角直淌哈喇子的斗儿,皇叔眼噙热泪爱恨交织———爱的是赵子龙的忠心耿耿,恨的是阿斗无用,差点为了他折损了一员爱将!越想越气不过,一时情绪失控,在众人的惊呼声中将阿斗摔落地下。看到此处砖家们大喜过望,傻阿斗的证据确凿了,长坂坡落下的病根嘛。其实不然,刘皇叔何许人也?天赋异禀双手过膝,长臂舒展开来,站着可以擦皮鞋,阿斗能摔成啥样?不但没傻,反而经此一摔,很可能还掼通了任督二脉,变得聪慧异常。
三国鼎立时期,咱们掰着手指分析一下,魏蜀吴三国,蜀国的国力最弱,偏安一隅人才稀缺,好在有个卧龙孔明,既忠心又有才,阿斗看清形势,很明智地选择站队孔先生,无条件地信任孔先生,而不是像有些看似精明实则愚蠢的君主,成天疑神疑鬼,就担心手下功高盖主,闹得能臣干将无法充分施展其才能,比如岳飞袁崇焕以及钟会等人,孔明是幸运的,小主公不给他任何掣肘,完全是“你行,你来!”的开明和宽容。很多人没看明白这一点,认为阿斗无能,啥也不会。其实在当时的处境下,阿斗的做法才是最明智的,不是吗?
后来孔先生驾鹤西游去了,蜀国国势日颓,而魏晋却蒸蒸日上,这已然是无法阻挡的大势,当邓艾带领几百破衣褴衫形同乞讨的魏军兵临成都城下时,虽然人数不多且是疲惫之师,但阿斗知道大势已去,即使击退邓艾也难抵挡接踵而来的魏国大军,“流水落花春去也”,于是不再做无谓的抵抗,从而也保全了一方臣民。
归降后那句著名的“此间乐,不思蜀”更是将大智若愚运用到了极致,因为小刘知道这时候只有装傻充愣才是保全自我的最好办法,难不成,此时的阿斗再来一首壮志凌云的抒情诗?在完全弱势下,阿斗前面保全了臣民,后面又保全了自我,在当时的情形下还有比这更好的结果吗?“傻儿皇帝”刘禅居然全做到了!你说阿斗傻不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