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北京圆明园作为历史进程的见证,我们有必要将它恢复原貌吗?
圆明园,联军,中国北京圆明园作为历史进程的见证,我们有必要将它恢复原貌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圆明园的布局复杂得令我们无法想象,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恢复的。)
事实上,圆明园的复杂程度,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圆明园的修建,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间经过诸多的历史侵染,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人们曾将中国的圆明园和法国的凡尔赛宫并称为世界园林史上的两大奇观。也足可见其不同凡响之处。这个,今天的人们未必能驾驭得了。
(康熙把他记忆里的江南,搬到北京城来了。)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那是一处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早在辽、金时期,帝王们便看重了这里的绝美景色,相继在此营离宫和殿堂,明代便已经初具规模了。
清朝康熙时期,开始大规模营造圆明园。康熙曾经六次南巡,江南的灵山秀水让其很难忘记,终于在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以后,让人仿照江南园林的特色,在北京西郊营建苑囿。从此以后,清代的历朝帝王更是不遗余力地对圆明园加强管理和营造、修缮,以至于皇帝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圆明园度过的,皇宫仅仅成了举行大典仪式的地方。
(圆明园“移天缩地在君怀”,它的每一处地方,都让人感到新奇。)
王闿运载《圆明园宫词》中,把圆明园形容为“移天缩地在君怀”,这里的每一处地方都让人感到新奇。就宫殿而言,虽然它是以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风格为主,但却极富变化,屋顶有庑殿顶、歇山、硬山、挑山、悬山、卷棚等各种样式,其布局也有工字、口字、田字、井字、偃月、曲尺、扇面等,在统一和均衡之中,追求无穷无尽的变化,避免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刻板、滞腻的成分。
(圆明园可谓“万园之园”,园中有园,楼、阁、轩、榭,各种景致遍布,现在恢复需要很大功夫。)
在圆明园中,还有一处西式的宫殿建筑,统称为西洋楼,共占地一百多亩,是由任职于清宫中的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将友宁和王致诚等外国人设计和监工建成的。
圆明园实际上由圆明园、长春园河万春园三部分组成,另外还有许多附属花园。在圆明园三园中,共有著名风景100多景。每一组建筑中,又包括了许多的楼、阁、轩、榭;仅仅是一个长春园的“狮子林”一个景点,就包括了十六个景致,每一个景致内又有无数千变万化的壮丽建筑,给人以意趣无穷的感觉。
(圆明园如此耀眼的景致,还能恢复到多少?)
所以,由上面可以看到,圆明园不是你说想建就能够建造的。首先,银子得够,这个工程的花费,可能是你无法想象的,以现在花钱的水平,花上上千亿不一定能听得到水响。其次,复杂的工艺与设计,现在不一定能恢复得了。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清政府决定对圆明园进行重修,但困难重重。昔日的圆明园盛况,只能成为同治、光绪及慈禧太后的向往和留恋了。
3. 圆明园被抢劫一空,“人类文化的精华”没有了,怎么恢复?
(像这样的文物,重新恢复圆明园时,还能建造得出来吗?)
圆明园之所以与法国的凡尔赛宫并称世界园林史上的两大奇观,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园林建筑的典范;其二,是“文化的精华”所在地。而今,“文化的精华”已经不复存在,即便恢复了其建筑的“原貌”,也无法恢复其“灵魂”——“文化的精华”。
英法联军进攻圆明园时,开始并没有发生抢劫事件。但没过多久,这些来自异域的魔鬼最终难以抵御圆明园那些精美的文物、珠宝和工艺品的诱惑,“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结伙,冲上前去抢劫,毫无纪律”。
(联军火烧圆明园后,疯狂的抢劫接着就开始了。)
据英军当时的书记官斯文侯记载:“十月十七日联军司令部正式下令可以自由劫掠,于是,英法军官和士兵疯狂抢夺,每个人都腰囊累累,满载而归,这时全园秩序最乱。法国兵营驻扎园前,法人手持木棒,遇珍贵可携带者则攫而争夺,遇珍贵不可携的如铜器、瓷器、楠木等物,则以棒击毁,必至粉碎而后快……
法国人高第尔语在其文章中写道:“……浓烟直冒,渐渐冲上天空,表明这件工作(即焚园)已经开始了;当白天慢慢过去,烟雾逐渐加大,并且越来越浓密,飘飘荡荡,仿佛是大片的云彩,罩盖着北京;并且又像是一个可怕的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样子。当我走近行宫的时候,火声噼啪噼啪地响着,足以使人震惊……圆明园很迅速地变成了一片蹂躏不堪的景象,但是墙垣以内,还有残余的物件。许多闲人在四处奔跑,东探西望,虽是穷僻的地方,都不绕过去,因为现在他们是被允许的,随心所欲地去抢劫了。”
(这些文明人的到来,却体现来野蛮人的作风,圆明园的精华被洗劫一空。)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参与其中的人物的描写,也是惊心动魄。根据马卡吉的记载,焚烧圆明园,是由马队分头进行的。在放火焚烧的同时,官兵们的劫掠也很疯狂,他们还将抢劫来的各种宝物用拍卖的方式出售,所得款项再分给士兵。尚未拍卖出去的五光十色的宝物,充满了官兵的帐篷。
在参加抢劫的官兵中,有一位英国陆军军官,名字叫赫斯利,他因拥有大批从圆明园抢劫来的古董财富,而获得了“中国詹姆”的绰号。他还以此为荣,并用这个绰号来命名自己的著作。1912年,80虽的赫斯利出版了《中国詹姆》一书,书中叙述了52年前如何在中国抢劫圆明园宝物,如何在回国后发财致富的经过。从其记载中我们知道,很多士兵并不识货,“我看见华尔怀里抱了一个盘膝默坐的大佛像,从佛像的重量上我直觉它是金铸的,立刻告诉华尔,可是他不相信……几天后,华尔终于把他的金佛像卖给了一个随军贩卖酒食的犹太人,得到676磅。”
(反对拿破仑三世统治而流亡英吉利海峡某座岛屿的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则在一封著名书信:《给巴特勒的一封信》中谴责英法联军毁掉和抢劫圆明园。)
可以说,圆明园最精美的文物,都被英法两国劫掠而去。据《石渠宝芨》记载,圆明园收藏有历代书画200多件,或被烧毁,或被劫掠。如唐人所摹晋时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现藏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沈源所画的《圆明园四十景图》现藏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没了“文化的精华”,便没了圆明园的“灵魂”。即便恢复了,又有多大实际意义呢?
4. 圆明园里还剩下多少东西可供“恢复”?
(圆明园海晏堂中的十二生肖,也是流落在世界各地。)
我们要想恢复圆明园,就必须知道圆明园里还有多少东西可供“恢复”?
事实上,圆明园太大了,八国联军的大火,并没有把它烧得一干二净。虽然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对圆明园进行调查,但确实有一些完整的建筑还存在,并有太监在看守。这也是同治十二年曾决定重修圆明园的基础。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