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邦与朱元璋的人生有什么共通之处?
刘邦,朱元璋,项羽刘邦与朱元璋的人生有什么共通之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历史证明,刘邦和朱元璋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复杂的,最终他们成功了,成功者的经验就有立定大志、百折不挠这一条,百折不挠的雄心壮志,就是在逆境中能够转败为胜,转危为安,利用机遇,扩大成果,以身作则,众志成城,获取最后的成功。
三、不拘一格的选贤任能
刘邦和朱元璋都是汉族人,原来文化都比较低,这两位从平民中成长起来的皇帝,毕生热爱学习,接受、吸收先进文化。他们求贤若渴,不拘一格地选贤任能,奠定了他们事业成功的基础。
刘邦懂得信任和使用各方面的人才,史称“汉初三杰”的是萧何、张良、韩信,是刘邦成功的得力助手。萧何是刘邦的同乡老友,本在沛县衙门从事文书工作,是一个很有政治远见的下层知识分子。刘邦起义初期,得力于萧何的决策;刘邦入关后安抚秦民,约法三章,得力于萧何的建议;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使韩信在击败项羽的战斗中起了重大作用,得力于萧何的力荐;刘邦多年征战在外,多次失败,得力于萧何从关中源源不绝的军粮接济;刘邦定关中得天下后,其他将士去寻找财宝,独萧何派人去保管秦代的图书资料,后来又派人到全国各地去搜寻图书资料,使之成为汉代统治的基础。张良是著名的谋略家,多次出奇计使刘邦转危为安,特别是鸿门宴上刘邦得以脱身,转危为安,就有赖于张良的计谋。刘邦到了汉中后,决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自汉中攻入关中,出于大将韩信的计谋,在刘邦与项羽的决战中,韩信所率的大军平魏、破赵、克齐,在北部战场连获大胜,接着南下攻楚,为刘邦击败项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汉初三杰为刘邦所用,反映了人才在建立和巩固新朝中起关键作用。 除这三杰之外,曹参、樊哙、陈平等人,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难怪刘邦平定天下,宴赏群臣时发自肺腑又不无得意地说道: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朱元璋在其成功的事业中,不拘一格选拔任用的贤才能人更多。朱元璋出身贫苦,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一方面养成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的习惯,另一方面,特别懂得人才的重要性。如果问朱元璋和陈友谅、张士诚有何不同之处,应该说是否能够广泛吸纳贤才为自己服务是其中的重要差别。朱元璋参加反元起义以后,招徕了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一批深通治国方略的儒生谋士,这两种人才助成了他的帝业。在武将方面,除了他的旧友汤和、徐达等外,先后招徕了常遇春、廖永安、胡廷瑞、廖永忠、杨景、李文忠、傅友德、冯胜、邓愈、蓝玉、沐英等人,他们中很大部分人原来是朱元璋的政敌手下的将领,而为朱元璋招降吸纳过来的。他们都忠于朱元璋,为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虽然他们中很多人在朱元璋当皇帝后因种种原因被处死或毒死,但是他们为大明王朝建立的战功是公认的。在文臣方面,有李善长、朱升、胡惟庸、刘基、宋濂等。儒士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成为朱元璋发展势力的正确决策;刘基是朱元璋的军师,在战时帮朱元璋出谋划策,战后为朱元璋制订法律,编纂史书;宋濂是太子的师傅,受到重用;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和朱元璋同籍安徽,后因“谋反”等罪被杀,但在朱元璋前期的事业中也是起了重大作用的。
可见,刘邦和朱元璋固然有远大抱负,但是没有贤臣良将辅佐肯定成不了大业,任何时候,人才——永远是成事固基的第一因素。刘邦和朱元璋在成就帝业初的选贤任能,确实为后世留下了佳话。
四、能屈能伸的忍让之术
刘邦和朱元璋成功的经验有一条就是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懂得忍让,以屈求伸,懂得必要时要吃亏,摆脱种种干扰,抓住历史提供的种种机遇,多做实事少树敌人,在容忍、退让之后成就了大业。
刘邦先入关中后,安抚秦民,封闭府库,严禁抢掠,约法三章,优待降者,深得人民的拥戴。特别是进入关中后,刘邦本人和将士们,能够忍住欲望,能抵住金钱财富女色的诱惑和干扰,抵住在报复心理下进行抢劫杀戳的欲望的干扰,坚持安民、扶民、爱民,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项羽俘获了刘邦的父母妻子,当两军在中原相持时,项羽将刘邦的父亲太公绑在高台,准备以杀太公来要挟刘邦投降,这对刘邦是否能坚持正确的方向是一个极大的干扰。作为孝子的刘邦也可能出于一时的冲动,为保护其父母妻子而向项羽屈膝投降,也可能一时性起和项羽进行拼杀。但刘邦很聪明,他早就估计到项羽不会去杀害太公,因为这样对项羽不可能带来任何好处,而且还会背上恶名。因而刘邦用巧妙的回答拒绝了项羽的要挟,果真太公未被加害,刘邦也未向项羽作任何让步,这可以说是刘邦在与项羽争战过程中摆脱了一次重大的干扰,体现出 了能屈能伸的本领。
朱元璋在这方面也有成功的表现,他不但能忍让,还本着不树敌的思想,与对手虚于周旋。他占领集庆(应天)后,看起来北面有小明王、刘福通的势力,西面有徐寿辉、陈友谅的势力,东面有张士诚的势力,浙东有方国珍的势力,四川有明玉珍的势力,他则夹于刘、陈、张三大势力之间,而所占地区又最小。朱元璋的聪慧之处在于能化不利为有利,他一直听从小明王刘福通的号召,让小明王、刘福通的大军在江北与元军苦战,从而为自己建立了一道屏障,防止了元军的进攻,正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直到自己完全能左右形势时,再杀掉空存虚名的小明王。对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等几支势力,他并不一一树敌,而是分化利用,各个击破,先消灭陈友谅,然后消灭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最后出军北伐,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能屈能伸的忍让之术,绝不是懦夫行为。刘帮和朱元璋,较之和项羽、张士诚之流比,不逞匹夫之勇,在刘邦与项羽争战的多年中,总的来讲刘邦处于劣势,但刘邦懂得必要时对项羽忍让,鸿门宴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朱元璋接受朱升的建议,就是要巩固和发展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最后扫平群雄,统一中国。
五、滥杀功臣的独裁统治
如果说刘邦和朱元璋一生的最相通之处,就是在他们登上皇位后,对功臣的滥杀了。
汉高祖刘邦在历史上开创了诛杀功臣的先例。韩信是汉初三杰,是消灭项羽,建立西汉王朝的第一功臣。如果刘邦善待他,以他在指挥几十万大军时始终忠于刘邦来看,他是不会背叛刘邦的。后来刘邦把他从齐王降为淮阴侯,命他入住长安,剥夺了他的全部权力,他有怨言是真,但是否真的谋反存疑,但刘邦和吕后还是把他和他的家族都诛杀了。刘邦诛杀彭越更是冤案,是吕后设计擅杀的结果,吕后将彭越杀死后,将他的身体砍成肉酱,分送诸侯,当时正在打猎的英布,见到彭越的肉块,惊恐万状,惟恐吕后的屠刀会落在自己头上,便暗中调集兵力以自防,结果为其下属告发,刘邦派人调查,英布于是公开起兵反抗。由此可见,英布起兵反汉,是被逼出来的。与此同时,刘邦击败并俘虏臧荼,卢绾逃亡匈奴,削夺张敖封号,汉初的异姓王皆被消灭。卢绾、张敖、臧荼等人也是西汉兴国的功臣,他们被刘邦所杀,亦属历史冤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