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邦与朱元璋的人生有什么共通之处?
刘邦,朱元璋,项羽刘邦与朱元璋的人生有什么共通之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刘邦与朱元璋的人生有什么共通之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中国古代几百个皇帝中,大多数皇帝出身贵族,如秦始皇、唐太宗等,但也有少数皇帝出身下层,从普通流民变成专制帝王,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被后世称为布衣天子的汉高祖刘邦,乞丐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这二人身上有许多共通之处。
一、终生具有的平民情结
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贫苦农民出身。他的父亲叫刘执嘉,又称刘太公,母亲称刘媪,没有留下具体姓名,媪是老太的意思。刘邦原名刘季,是老三之意,季也不是真名。他的大哥叫刘伯,二哥叫刘仲,就是老大、老二和老三之意。传说刘媪做农活后感到疲倦,就在堤坡上睡着了。忽然天上雷雨大作,大地一片乌黑,刘父赶到堤坡寻找妻子,只见一条龙压在妻子身上,刘母由此得了身孕,生了刘邦。这个故事是刘邦当了皇帝后由文人们编造出来的,目的是说刘邦是真龙天子。但是从这故事中可以看出,刘邦的父母是参加生产劳动的贫苦农民,由于文化低下,妻子和三个儿子都没有起名字。
有的记载说刘邦小时候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其实他不甘心一辈子当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民。他为人豪爽、宽厚,常带一帮穷兄弟到家中吃喝,遭到他嫂子的冷眼。他的朋友中有沛县同乡衙门内的主吏掾萧何、衙门中的马车夫夏侯婴、县狱的小吏任敖、狱掾曹参、屠狗的樊哙、学织蚕丝为生的周勃等人。他们几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下层,有的在衙门中任职,有的懂文,有的习武,有的熟悉官场情况,都属于“布衣”(当时穷人穿麻织的布衣服, “布衣”是平民的代称)。刘邦结识他们,增加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他们后来均成为参加反秦起义、协助刘邦开国建业的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说是中国所有皇帝中出身最苦的皇帝。元致和元年(1328),朱元璋出生在一个极其贫苦的家庭,他的父亲叫朱五四,是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人,世代务农,当佃户,灾荒和瘟疫使这个小小的村子达到了户户死人、家家逃荒的地步。元至正四年(1344),64岁的农民朱五四于四月初六死去,大儿子朱重四于四月初八死去,妻子陈二娘于四月二十二日死去。一家人半个月死了3人,只留下二儿子朱重六和小儿子朱重八(后名兴宗,即朱元璋)。可怜的重六、重八兄弟靠穷乡亲的帮助,草草地掩埋了父、母、哥哥的尸首。朱元璋只得替田主打工放牛过活,同时结识了后来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和明代开国功臣的汤和、周德兴、徐达等穷孩子。朱元璋青少年时和刘邦一样,在穷苦的环境中养成了好侠义、讲信义、负责任的性格。后来由于家里实在太穷活不下去了,17岁的朱元璋到当地的皇觉寺当了和尚,负责扫地、打钟、击鼓、洗衣做饭、看守、侍候老和尚等工作。由于当地的灾情太重,皇觉寺的租米收得越来越少,这么多和尚天天要吃饭怎么办?进寺才50多天的朱元璋就被皇觉寺打发出门当了云游僧(就是云游四方,到处化缘的和尚)。他头戴破帽,拿把破扇,手拿瓦碗, 敲起木鱼,离开了家乡,当上了乞丐和尚。在朱元璋当和尚云游淮西的几年中,历尽坚辛,但也广泛地接触了社会下层的生活,开阔了眼界,后来他结识了以宣传弥勒佛降生为教义,从事反元活动的红巾军开山祖师彭和尚,并且参加了彭和尚领导的秘密组织。21岁那年,朱元璋回到了皇觉寺,元至正十一年(1351),元末农民起义爆发,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投奔反元起义的郭子兴,经过17年战斗,朱元璋依靠他的能力和才智,在元末起义群雄中脱颖而出,由小变大,由弱到强,统一中国,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历史上根本没有天生的皇帝,事业的成就虽然要有机遇,但主要靠自己的决心和努力。出身贫苦下层的人对社会的了解更深,更有经过磨炼后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奋斗到底的精神,对成就事业的可能性更大,这或许是布衣天子和乞丐皇帝终生具有平民情结的原因!
二、百折不挠的雄心壮志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刘邦和朱元璋在天下大乱、群雄纷争时脱颖而出,成为乱世中的豪杰,成为一统天下、创建新王朝的英雄。他们成功的因素很多,最关键的是,二人身上皆具有百折不挠、坚定不移的雄心壮志。
刘邦在当泗水亭长时,经常押送士卒去咸阳服徭役,一次他看到秦始皇的威严,叹息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立下了欲取代替秦始皇自己当皇帝之志向。刘邦在他家乡的朋友中常有不同凡人的举动,常被公认为众人的领袖,所以《史记》称他: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
这样一位性情豪放大度,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当然会得到群众的拥护。虽然萧何曾批评刘邦说“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但是经验丰富的吕公看出刘邦一定能成就大事,不顾其妻吕媪的反对,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刘邦,这个女儿就是后来的吕后,贤妻助成了丈夫的大志,做成了一番英雄事业。
刘邦在建立西汉王朝前征战七年,屡遭失败,但总能总结经验,败而再起,失而复得;并且能够抓住机遇,化消极为积极,在危急和困难关头,以身作则,众志成城,转危为安;并在敌人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发扬追穷寇的精神,一鼓作气地将敌人消灭,从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明太祖朱元璋少时的英雄志更是妇孺皆知,他从小在一帮穷孩子中就与众不同。他爱当头、敢作主、重义气、肯帮人。他和一批放牛的穷孩子实在饿得过不下去时,朱元璋出点子偷偷宰杀了一头小牛崽,穷孩子们饱食了一顿,后来地主追问,朱元璋承担了责任,因此受到了一顿毒打。由此,朱元璋的过人见识和敢于造反、敢于负责的精神得到了公认。朱元璋还愿意玩做皇帝的游戏,他找块旧木板做了个皇帝的天平冠,坐在高处,装作皇帝的威严样子,叫小伙伴们排成一排,轮流作辑朝拜,称他为“陛下”“万岁”,并称有朝一日造反起家,自己当上皇帝。
朱元璋在造反起义的过程中,办事勤勉,敢作敢为,冲锋在前,获得的战利品,不论是钱财还是粮食,都如数全部上交。获得的上级赏赐,他又能分给大家,从不自己独占,平时,他能积极主动地帮助其他战友办妥各种急事、难事,所以,他在战友中迅速建立了威信。在战胜陈友谅、张士诚两大敌人后,他深有体会地对将士们说:
“元末群雄并起,士诚、友谅最强大,士诚所占地方富庶,友谅军事力量雄厚,我不及也。但我靠的是严行法纪,讲话算数,不乱杀百姓,刻苦办事,和大家同心协力,才取得胜利。”
他的夫人马氏也处处以身作则,在战争年代带领妇女家属缝鞋织衣支援前线,当了皇后以后带头过俭朴生活,甚至吃粗粮,对明初宫内的崇尚俭朴、勤政务实的风尚起了推动作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